诸葛亮北伐曹魏为什么会失败?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 我来答
roger_6
2016-02-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roger_6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9459 获赞数:405699
回答问题3万多个,采纳率94%。擅长教育历史类问题回答。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国立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曹魏首都洛阳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到时曹魏大军兵临长安,蜀汉还是会撤军。长安之战乃是得不偿失的无用之战。
  2.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对手。
  3.蜀军粮运险远,难以抗衡。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粮草一旦短缺,蜀汉大军必定不战自溃。
  【根本原因】蜀国经济实力不行,蜀国积贫积弱,各方面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不够强,而且不乏反对北伐的国内势力。

  诸葛亮北伐:发生于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都以失败告终。而蜀汉政权也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向曹魏大将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n传么四川
推荐于2017-10-11 · TA获得超过681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42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269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共进行过五次北伐(历史上记载只有两次打出祁山、另外加上一次是魏国主动攻蜀而蜀国则作防守成功,合计六次战役,后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改编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的战役与汉高祖刘邦的统一战役条件有所不同,而汉中之地历来都是中原战事的兵家必争之地,有军事才能的人当然都会以此为根据地,但选择根据地正确与否并不代表就能操胜全局,北伐的失败是有几个重点造成的: 其一汉高祖刘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等盛年人才同心相助,首先汉室不存在内患,他们都是一条心统一大业,但诸葛亮则处境不同,五虎上将就只剩下年老的赵云,于北伐中途亦寿终,魏延是个将才,但其有于急功近利,所以不能说是个帅才,他的才干不如汉初三杰,后方有无能的阿斗,意见不合的李严,蜀国的北伐可以说是人才调零; 其二楚霸王项羽过于自傲,根本不将刘邦放在眼内,再三错过铲除汉势力的机会,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间接给予了刘邦成事的机会,但诸葛亮则不同,曹魏有司马懿这个稳打稳扎的谋臣全权策划抗蜀,他一点都没有低估对手的能力,正确采用了最有利的战术来应对蜀国的北伐,加之以魏国军力60万来对对抗蜀国军力10万的侵略,诸葛亮要想北伐成功是基本没可能的,再说北伐路途遥远,粮草供给越进越难,亦是造成多番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三由于诸葛亮北伐目的不在于想单凭蜀国之力作殊死歼灭魏国,他本意只想制造象世界大战的局面来歼灭魏,而出征魏国之举属粹是诸葛亮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给魏国造成一点打击,是想策动孙吴与其它种簇群起而攻之,这是一个阴谋,一旦成功令各国倾力加入伐魏的话,就算魏国更强,面对四面受敌的战局亦是难以应对的,此计就有如楚霸王遇到四面楚歌的局面相似,所以说诸葛亮北伐的举动并非真正伐魏,亦因为他北伐目的不在伐魏,所以每场战事于策略上的运用就有不同,不采用魏延子午谷之计就是例子,他怕损失一兵一卒,他本来使用的只是虚计,但魏延所提出的就是实战的险计,其道不同,又怎能采用? 其四诸葛亮北伐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进行五次,都未能有效诱导孙吴等各簇倾力相助,全因单位不同各有所顾,其它国又怎能轻易举国伐魏,个个都怕有损实力而不尽全力,要诱导的确是不容易,我想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在于策动亦不是无根据的,到他第四和第五次北伐时就开始陆续联系了鲜卑簇和孙吴加入战事,他多番伐魏的同时亦巩固了其它群雄的伐魏信心,这对一方面想自保一方面想取利的群雄来说,出现有利的战机时就亦会选择全力伐魏的,可惜的是当诸葛亮目的有望时就病逝五丈原,所以说,令北伐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早死,没有充足的时间继续北伐,之后换上姜维虽然还坚持他的路线,但才干就大不相同,事事失利,巩固不了其它人的伐魏信心,诸葛亮这个北伐策动计划就更加不能成了。 其五魏国司马懿亦才智过人,正确地选择了以逸待劳的战术保存了魏军实力,有效阻止了诸葛亮北伐目的,其实诸葛亮是恨不得司马懿全力反攻,当然到时蜀军可能会节节败退,魏军反攻入蜀国境内,这时魏蜀的角色对调,倘若魏国死命猛攻,于蜀国境内凭诸葛亮的才智还是可以周旋几回,魏国的主动是可获利但必然损伤严重,因这时蜀国的川蜀之地利就起到作用,魏军力受损就等于制造了时机给予其它群雄攻其后方,待魏军回救时就亦是蜀军反击的时机了,当然有人会说后来魏国都是攻入蜀国境内将蜀歼灭啊,但要想下那时的蜀军领导已不是诸葛亮了,这点很重要的啊,袁绍当初军力是曹操的几倍,但交战两次输两次而被曹军歼灭,这就是领导才能相差的问题。司马懿不似袁绍,他明知蜀军长征会粮草不继,拖不得时日,只要一拖时间,蜀军自然不战而退,所以他亦懒得同蜀军交战,更不会贪小便宜反攻入蜀,以置身入险地,故此我猜想六次战役其中那次由魏军主动攻蜀亦只是魏军的以攻为守虚计,目的亦不在于灭蜀,亦只是拖延一下蜀军北伐之举,诸葛亮遇到一个这样心思熟虑的对手,要赢真的不容易,更何况他都再没有时间了。 谋事可在人,成事要求天,成功的三个要点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都得不到:魏国气数未尽,有良臣、谋士、猛将相助,兵力强大远超群雄之上,要灭之不应天时;蜀国关云祥失掉荆州,无法兑现诸葛亮隆中对的灭魏根据地计划,要出兵灭魏的地利不优;刘备不听劝阻坚持伐吴,破坏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发展,更令蜀军损伤惨重,削弱了国力,此后就算诸葛亮五次北伐仍未能有效策动群雄倾力加入伐魏,集结不了灭魏的足够力量,最后还死于北伐途中,此为得不了人和,失败则由此可见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