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如何的?
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由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有目的的教育作用下,培养知识、情感、意义和行动的过程。家长应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完成这一过程。
孩子品德的形成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毕其功于-役”,企图给孩子讲一次道理就能使他们做好,并且永远记住,这是不可能的。孩子对事物是非的认识,从情感上体现出来并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要经历理论与实际脱节,行为上的反复等消极过程。家长的责任就是要在实践中帮助和指导孩子通过以上过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的道德知识总是与具体的、个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他们称与父母顶嘴而不听父母的话是固执的。只有在中学和青少年时期,儿童才能掌握诚实、伪善、正义和勇敢等抽象的道德观念。第二,模糊性。小学生对道德的理解是肤浅的,往往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当他们看问题的时候,他们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倾向于只看一点,而不是其他的。例如,那些认为自己不淘气的人是好学生。那些认为自己善于学习,但有时不善于调整或学习,但有纪律的人不是好学生。他们常常分不清是非。例如,他们把保护同伴的错误视为忠诚,把对老师的反思视为对朋友的背叛。有些孩子把他们发现的当作自己的。当他们向他指出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时,他们不会想当然地说:“不是我偷的,是我带的。”第三,不稳定。小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认识。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道德认识主要靠日常生活中成人对他们的各种行动的褒贬而形成的。随年龄增长,在学校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下,才能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概念,使道德认识逐步深化。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而是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又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幼儿爱集体的良好品格,只能在参加集体活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儿童在广泛的生活活动和交往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有消极的影响。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统一各种教育和影响,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