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泊宁静的心态比吃药还好吗?
也不是这样,好的心态固然重要,但是生病了还是应该及时治疗。
好的心态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代替药物。不过有些疾病本身就可以自愈,吃不吃药其实关系不大,有个好心态确实能增加抵抗力,让自己康复得快一些。
一、举个简单的例子
感冒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疾病,每个人都年都要患上那么几次。
感冒严重的时候发烧、流鼻涕等症状让人感觉很难受,这时候服用一些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确实能感觉舒服一些。但是,所谓的感冒药其实并不能治愈感冒,只是缓解感冒症状,感冒这种疾病一周左右就会自愈。
这也就是说,就算是你不吃药,感冒也可以自己好了。
但是要注意,感冒症状严重会引起身体器官的炎症,这个时候不用药就不现实了。比如肺部感染、咽炎等,这些都是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来治疗的,单凭自己身体的免疫力是很难痊愈的。
所以,你心态好只是能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好一些,面对疾病时心态也代替不了药物的作用。
二、淡泊宁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所谓淡泊宁静,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心态平和,不追名不逐利,对身外之物看得比较淡。
。淡泊宁静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中国古代的文人非常推崇这样的思想,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对这一思想的认可。不过认可推崇归认可推崇,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很多的作者是追求着红尘俗世的纷扰,然后内心里又向往着悠闲惬意的生活,只能在文章里抒发一下自己所谓的“志向”。
现在很多人都在宣传好的心态就是一切,说是得了病有个好心态就什么都不怕。其实这个有点儿像鲁迅先生说的“精神胜利法”,不能说一点用都没有,但是真正起到的作用有限。
医生们也常说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这只是希望患者生存的意识更加强烈一些,但是该治病还是得治病,讳疾忌医可不行。
淡泊宁静的心态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确实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
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缓解身体疾病、延长寿命的理由如下:
1. 淡泊宁静是一种长期的心理修养,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烦忧与焦虑,产生深层次的平静。而药物的作用通常是暂时的,停药后问题仍会存在。心态的改变更加持久根本地。
2. 淡泊宁静的心态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长期依赖药物可能产生一定的身体依赖性,也有其他可能的副作用。而心态属于自然疗法,安全可靠。
3. 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让人对生活的羁绊与麻烦产生超然的看法,不那么容易被外界影响,获得自由自在的心灵。而药物通常只是调节人的情绪与认知,没有觉悟的提高。
4. 淡泊宁静的心态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可以让人产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获得成长。药物带来的影响却比较被动,不涉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5. 淡泊宁静的心态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向身心的感知,修炼出较强的自制力与冷静判断力。这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依赖药物难以这样的提高。
6.淡泊宁静的心态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情绪和健康状况。
7.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减轻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8.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代谢有序,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9.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减少不良习惯的影响,从而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淡泊宁静的心态和药物治疗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但并不能取代药物治疗。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当然,在心理疾病严重的情况下,药物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养成淡泊宁静的心态是一个更为根本的方式,可以让心境达到平和,拥有比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药物应当在必要时才使用,并且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总的来说,淡泊宁静的心态是一种更为净化的方式,可以使人距离烦恼进入自在,这比单纯依赖药物更为彻底与安全。但对于个体情况,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习以为常且长期依赖任何外物都不可取,最理想的状态是内心独立,与外界在适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