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短跑的人都有什么特征?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一)身体形态
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
1.身高 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
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 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
(二)生理机能
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
(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
1.成绩动态 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2.运动素质 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那些素质起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将是天才的短跑选手。计算素质增长速度的公式为:
(四)技术方面
合理的途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蹬伸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得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提出以下3项指标:
1.支撑时间 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0.08~0.09秒),腾空阶段较长,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
2.步频指数(100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 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
3.步幅指数(100米平均步幅÷身高) 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着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增长的结果。研究表明,步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1.07~1.24)
(五)心理特征
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影响),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感知敏感性强(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选手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米s)为男210、女234,听觉反应时为男268、女225,动觉时间误差率为男13.99%、女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踏脚5秒次数为男55.45、女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价的参考。
练短跑的人的特征:肌肉成束状,小腿比大腿长,心率身体机能好。
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
短跑运动员的选材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1.身高 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
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 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