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拼音,学生们是怎么读书识字的呢?
大家对这张拼音表应该很熟悉吧,毕竟我们小时候读书识字都是从这些基本的拼音开始的,这些拼音你还能一口气读下来吗?
我们小时候是从这些音节开始识字的,可是要知道,这些拼音毕竟是近代才流入我国的,那么在古代的小朋友们,想要读书识字该怎么办呢?
其实古代也有为汉字标注读音的说法,只不过是用汉字为汉字标注罢了。在拉丁字母传入我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辈们就是通过汉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来读书识字的。
关于用汉字标注汉字的读音,这里和大家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直音法:
直音法,意思就是用和这个字读音相同的文字来注音,例如,“懿”这个字,教书先生就会直接告诉你,这个字和“忆”同音,然后你就只管一下子读出来就行啦,也不用考虑声母韵母什么的(那时候也没有......);要是在书本上标记的话,写作“懿,音忆”。直音法一般遵循的规律是:用一个较为常见的字去标注另一个较为罕见的或者是生字。
注:当然,直音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果有的字找不到和自身相同的读音,那么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2、反切法:
反切法,是因为直音法有局限性,所以才催生出了这种标注方法。随着接受教育的人数增多,人们逐渐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于是反切法就诞生了(反切法也算是声韵母的雏形了)。反切法的意思就是,用两个常用的字去标注另一个不常见的字的读音,例如:“对”字,音“地岁反”,或者是“对”字,音“地岁切”。反切法一般遵循的规律是:上字(第一个字)为声母,下字(第二个字)为韵母。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衍生出其他很多为文字标注的方法,反切法流传时间最长,自东汉末年至清末一直在被使用。
就是这样的方法使我们璀璨的中华文化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