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的代表作品
附:主要论著目录
著作:
1.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 《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与陈春声合作主编),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
3. 张声和家族文书,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
4. 《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与刘明倩合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卷)》(合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7. 《梁方仲文集》(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
1. 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四期。
2. 广东摊丁入地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
3. 简论明清时期广东沙田的所有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一期。
4. 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二期。
5. 明代市舶司迁移电白、澳门说质疑, 《广东史志》, 1986年第一期。
6.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广东地区赋役制度考述,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广州。
7. 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 《潮学研究》, 第7辑,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
8. 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开海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术研究》, 1986年第三期。(与戴和合作)
9.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经济的特色, 《广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
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第三期。
11.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
12. 清代经济运行的两个特点——关于市场经济的论纲,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
13.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
14. 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与陈春声合作)
15. 清代前期广东地区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2年
16. 略论清初税收管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7. 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8. 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沙湾《辛亥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 《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 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 1999。
20. 隆记茶行史事补,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论稿》,广州美术出版社, 1999。
21. 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
22. 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
23. 宗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王宾和阿让?热?比松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3。
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
25. 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神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 《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
26. 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陈春声合作)
27. 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8.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
29.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历史研 究》五十年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
30. 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史》, 1992年第四期。
31.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中华谱牒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 “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2000年。
33. 祖先的世系与文化认同——关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家谱的几个问题,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
34.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族谱为例,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
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
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的传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7. 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岭南历史与社会》,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
38.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ISBN7-100-03720-4, 2003。
39.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
40.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与萧凤霞合作)
42. 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
43. 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与程美宝合作)
44. 从域外寻找Canton,《广州艺术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
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与萧凤霞合作)
46.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东吴历史学报》,第14期(2005年)。
47. 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书评、笔谈、随笔:
1. “移民”----户籍制下的神话,《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
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评介,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与叶显恩合作)
3. 《最早来华的摄影家》一文补正, 《历史大观园》, 1994年第6期。
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清史研究通讯》, 1988年第二期。
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国)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与程美宝合作)
6. 陈寅恪与“牛津”缘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明报月刊》, 1999年四月号(与程 美宝合作)
7. 从梁方仲教授的学术贡献看史学的功能, 《学术研究》, 1994年第5期。
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 1999。
9.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与汤明 合作)
10. 对清代区域经济特点的探索, 《南方日报》, 1988年3月28日。
11. 纪念汤明燧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广东学术通讯》, 1993.10-11
12. 嘉靖《增城县志》评介, 《广东史志》, 1986年第四期。
13. 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 《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二 期。(与陈春声合作)
14. 经济史研究的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历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与郑振满合作)
15. 开放的历史及其现代启示——读《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 《农村经济与社会 》, 1988年第五期。
16. 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与陈春声合作)
17. 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
18. 牛津与中国研究, 东方文化, 1996年第2期。
19. 评沈清松《创造性的对比与第三条路的探索》, 载周英雄、陈其南编《文化中国:理念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
20. 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遂传略, 汤明燧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与陈春声、戴和合作)
22.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笔谈), 开放时代, 1988年第一期。
23.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3,14期。
24.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与陈春声合作)
25. 寻找香港文化的根源(从历史中寻找“香港文化”), 明报月刊, 1997年1月号。与程美宝合作)
26. 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与陈春声合作)
27. 一份神诞活动的通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四期,1996.7.
28. 对《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绍》的几点补充,《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七期,1997。附:答陈泽泓先生,《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
29. 简介《许舒博士所藏张声和家族文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八期,1997。
30. 征求解读一张地契,《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
31. 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术与教育为本,《岭南学术论坛》2004年第四期。
32. 《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