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对于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
2017-03-21 · 让每个孩子都能正常讲话,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有人说,中国古代儒学的正统地位的标志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许是后人对儒学断章取义(之所以这么说可以仔细读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后世儒学的区别)拿来为统治者的开始,但其实就算在汉代,儒学的影响也并不大,更不要说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再到隋朝的一统,然后就是令世界甚至后世仰望的大唐,某些学者真正把儒学拿来为统治者服务的应该是宋代,当然汉代董仲舒应该给了灵感。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儒学真正对学前教育起到影响的也应该在宋代以后,宋代是个特别的朝代,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居首,而且是个最适合文人生活的朝代,可以说被断章的儒学是最适合当时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学说,因此也成了学前教育的课本。
实际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还是比较深刻的,也因为其深刻造成了某些大儒们可以随便解读,最后解读成了对统治者有利的方向去。同时也因为他们的深刻是不适合启蒙教育的,因此蒙学只是对其主要思想进行简化,形成几本蒙学。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三字经》算是比较尊重原始儒学思想的, 毕竟因其比较基础,而且针对的是儿童,还是要比较客观的。举几个例子,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这里就比较原始地反应了,父子,夫妇,兄弟等之间“互相”关系,而到了大儒们那里就成了“君为巨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单向制约。巨为君什么,子为父什么,妻为夫什么就略去了。
三字经里也谈论到学习方法:
经子通,读诸史。
先读十三经,是作为工具书,再读诸子百家,是了解人的思想和立场,再读史,才能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总之,儒家既被统治者断章取义地利用着,同时又迸发出耀目的文化之光,对古代启蒙教育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相对很具有积极意义的启蒙教育来说,十年寒窗苦读(相当于中学大学)加上应试科举也许才真正是文化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