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和现在的酒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喝?
比如山国时代的酒都是多少度的?和现在的味道是不是一样呀? 展开
酒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个好东西,好酒不仅耐人寻味,而且还能让人在喝醉时候忘记掉烦恼,所以从古至今,酒都一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从古代到今天经历了这么久,酒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有以下这两点原因。
其一,它们的浓度不同,因为在古代那些酒基本都是用米酿造的,所以它们的度数不高,即使是在地窖里面藏了很久,但是这些酒的浓度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足以让他们几杯酒倒下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四个词语叫做千杯不醉,是啊,浓度不高但是我们却还要喝,是因为即使它的浓度达不到,但是它的味道是非常的醇厚浓香的,所以古人对就爱不释手,并且微醉时他们还是很满足的,不过在古代他们是不容易喝醉
其二,它们的配方不同,在古代做这些酒一般都是只有两种材料水和大米,所以发酵出来还是比较健康的,而现在,人们开始追求对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在酒里就添加了非常多的添加剂,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产品的满足程度,并且还节省了酒的发酵时间和发酵材料。
所以,根据这两点原因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他们古代人喝多少页不会醉的原因。并且对他们的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古代的酒适度的喝不仅可以顺气活血,并且历史贪杯了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就喝多了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肠胃。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酒,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三国的煮酒论英雄该是黄酒,,黄酒中最著名是女儿红酒(花雕),大约十几度。据说武松打虎就是喝的这个,他喝了18碗,以酒性的烈度推算,差不多2瓶50多度的二锅头.
在做任务,如果回答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