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曹操当时为什么一直没有自己称帝?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吾居炉火上耶!”。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皇位罢了。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王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个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朝请,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虽然曹操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对于周公褒扬的同时,实际也是在自我标榜。可对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则根本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人战战兢兢。
汉献帝曾拱手要把皇帝位置让给曹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征讨黄巾起义以来数十年的既定方针。后代人称曹操为奸雄是很有道理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如果曹操要当皇帝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他若废帝自立,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膺。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
其三,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四,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五,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皇位罢了。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王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个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朝请,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虽然曹操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对于周公褒扬的同时,实际也是在自我标榜。可对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则根本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人战战兢兢。
汉献帝曾拱手要把皇帝位置让给曹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征讨黄巾起义以来数十年的既定方针。后代人称曹操为奸雄是很有道理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如果曹操要当皇帝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他若废帝自立,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膺。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
其三,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四,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五,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展开全部
他已经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他只是有实无名罢了, 而且如果称帝那他的麻烦也来了. 他没必要在垂幕之年去做一件有可能导致巨大变异的是.
于是他把机会留给了曹丕. 曹丕称帝后把他奉为高祖,也是一样的. 有名又有实.
于是他把机会留给了曹丕. 曹丕称帝后把他奉为高祖,也是一样的. 有名又有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奸雄 也许他真正想的是同意天下而不是当皇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只有1.633,不过我倒是蛮欣赏他的!!!无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识英雄,重英雄!写的文章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曹操是一个人才!!
曹操是一个人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12-09
展开全部
我想,曹操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武夫,统领天下,一定有人不服气,所以天子以令诸侯.我想是的吧!我可分析国<<三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代打仗很注重出师有名,大家看一下,那些称皇帝的下场就知道了,
在哪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一旦称帝,便立即会成为众矢之的(表面大家还是承认汉朝,很多人都是在保存实力观望中)。
当然到后期,曹操称帝的条件已经到了,但是为了给死后不留下臭名,他放弃了。。他也是一个懂得实力比名称重要的道理的人。
在哪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一旦称帝,便立即会成为众矢之的(表面大家还是承认汉朝,很多人都是在保存实力观望中)。
当然到后期,曹操称帝的条件已经到了,但是为了给死后不留下臭名,他放弃了。。他也是一个懂得实力比名称重要的道理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