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 【古文翻译要求和方法在翻译文言文中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帮忙】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译文:(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3) 原文:可以一战译文:(4) 原文:林尽水源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忠实与通顺的原则。主要方法是:
留,即保留。文中地名、官署名、官职名、人名、器具名等保留不译。
删,即删除。把只起结构作用的文言虚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同义复词中的其中一词删掉不译。
补,即补充。把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调,即调整。把文中的倒装句调整过来。
换,即调换。把文中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古今异义词换成今义词。
选,即选择。把一词多义的词选择一个恰当的意项。
总.之,文言文翻译的过程,就是组词和解词的过程。
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4.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译文:(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3) 原文:可以一战译文:(4) 原文:林尽水源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
5. 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6. 文言文翻译技巧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