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使英文达到母语水准?
如果你是成年人的话,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英语要想完全达到母语水平,基本不太可能,可以无限接近但是不能达到更不可能超过。英语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从中考高考的占分来看,英语的地位等同于语文和数学,并列称为三大主课;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信息都是英语撰写而成的,所以英语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了英语,就相当于掌握了全世界的知识宝库。
虽然对成人而言,要想是英语达到母语水平不太可能,但是还是可以使得英语接近于母语水平的,应该怎样学习英语呢?
1.首先当然是要创造学习的环境,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习,毕竟语言的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环境和时间
首先说环境,如果有可能,你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呆上那么一年半载,相信你的英语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至少普通的对话是没有问题了,这便是环境的影响。
当然这样的环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多看看英语原声电影,电视剧,每天早晚听一听英语播报,歌曲什么的,保证自己能够接触到最纯正的发音。
其次是时间,语言的学习最是需要时间,单词,语法,句型都需要记住,没有一定的积累,语言就像是空中楼阁,也许你能鹦鹉学舌说上几句,但是真正用起来就会捉襟见肘。
学习英语也不能闭门造车,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一定要尝试找一些外国人对话,比如去教堂,咖啡厅等地方,碰到外国人上去打个招呼,说上几句。
2.学习英语,一定不能是“哑巴”英语,要从开口说英语开始。
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是起源于话语,所以说是第一位的,学习英语的四个过程:说->读->写->听,应该先从说开始。
英语所谓口语练习第一是闭门阶段,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学英语的第一步就是simply to talk to yourself, 自己和自己说话,营造一个说英语的环境。
第二是开门交流,还记得李阳的“疯狂英语”吗?“若想学好英语,首先就是不要脸;今日不要脸,他日更有脸”当然,这话有点绝对,但是也不无道理。我们有很多人书面英语还不错,看书写文章都行,唯独一开口就完蛋了,磕磕巴巴,就是因为口语练习太少。怕丢人。所以看到外国人能大胆开口是第一步,也许可能词不达意,语法错误,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外国人学汉语一样,不也是笑话百出?我们也不会因此就笑话他们。
学习英语不能浅尝辄止,而是需要不断重复甚至需要过度学习。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只能通过重复学习,过度学习来加深印象。
不管你在学习什么领域,过度学习的这种过程也就是重复练习都会给大家深远的影响和好处,它可以提升我们持久的学习力还有记忆力,使我们的表现越来越优异。重复练习可以使我们脱胎换骨。
在广外的四年间,基本上每天早起去小树林读、背、复述英语,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学校还有长达一半课时的英语课,与专业课并驾齐驱。自己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英语,大量的阅读,每天睡前和起床后的十分钟背单词。之后六级上了600分,四六级口语考试A+等级,大四时如愿以偿拿到了英语专八证书。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励志故事,那可能要失望了。到香港读研和工作,很多次在地铁里听到国际学校的孩子们用英语聊天,很多时候接触英语国家客户与合作方。这个时候,对英语的自信,基本上破灭了。我深深地意识到,如果不是以英语为母语,不生活在英语环境之中,永远没有办法以英语思维来说英语。这个事实可能让人沮丧。别说英语了,以广东话为例,我在湖南出生和成长,14岁来到广东,按道理广东话是可以说得很好的,但即便解决了发音问题,我也很难以广东话的思维来思考,日常生活用语,或者开会什么的都没问题,但跟香港男生聊足球或者聊一些本地新闻,不可能如讲母语时那般流畅。到后来,我发现湖南话(湘潭话)也有时说着说着不知道某个词该如何发音,我感觉大脑很神奇,她可以输入无尽的信息和知识,但平时不用的话,调动机制(反射)可能就比较薄弱,不如每天使用的语言那般敏感。这是我切身感受,愿能提供帮助。
阅读相对来说最好练习。只要不怕辛苦,手头有部诸如韦氏之类的字典,翻个那么一两年,国外主流媒体的消息类新闻就能看个差不离。不过,需得再下些苦功才能读通诸如讣闻、书评之类的软消息,毕竟这些东西涉及背景及文化的内容太多。听力,的提高更需要苦功。刚开始要下猛药,一天至少一小时慢速VOA,一两个月估计听常速也能听个大概,然后继续坚持,将一部电影反复看,耳朵反复磨,事儿就差不多可成了。最后一个最难。“引经据典能流利表达对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流行的自我看法”,这句中文我看着都不太通顺,遑论英文,就连美国人想用英语国家的习语开个玩笑,英国老绅士还总听着不顺耳呢。所以,这点上,尽力即可,不要太强求。只要把上面两点练通了,这点问题不大。
我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都是在中国长大,但至今我还没看到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说的一样好的,有很多人汉语说的确实比本民族语言好,那只是因为汉语是他的母语,而本民族语言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罢了。有些人由于十几二十年不说母语,母语词汇量已经严重退化了,但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仍然能发现他们母语的语法逻辑在支撑他的表达方式(即使在说汉语的时候)。我们那也有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和汉族混居(大概有2百年),当地人的语言中大量渗透了汉语,甚至一句话中有1/3是汉语。但是,他们的汉语水平好吗,也不见得,他们还是习惯运用自己语言逻辑表达,只是把其中的部分单词换成了汉语而已。所以你跟他们讲汉语,他们反而听不太懂了。还有些人母语长期仅限于口语表达,而工作、写报告等都用汉语,从而认为自己汉语水平比母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