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结局到底是什么?
答:在电影《驴得水》中,结局更为深层次的隐喻大概就是折射人性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为了活下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我们具体来解析一下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期,几个怀揣梦想的人来到农村,渴望改变中国落后的教育。
条件太艰苦,用水的问题只能靠一头叫“得水”的驴来解决,可是没有人愿意出养驴的钱。
于是校长虚报成老师“吕得水”,用这头驴的工资支付学校和老师们的各项费用。
上级要见“吕老师”,校长方了,驴棚着火了,一场黑色怪诞的闹剧正在上演,也注定了一场悲剧的开幕。
张一曼:是我见过最不好看的女主角,却格外风情万种。是整部剧中最有亮点的人物,也最具争议。
穿着旗袍的女子在田里剥着大蒜,开心的吟唱,这幅画面太美,宛若一个女子将苦难的生活过的如诗如画。大蒜皮从空中撒下,被黄土高原吹起一地的浪漫,让人唏嘘不已。
裴魁山悄悄走近女子身旁,轻声许诺,西南的工作已经找好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跟我走吧。此情此景,没有鲜花没有美景,却处处流露着真情浪漫。故事进行到这里,原以为童话里的桥段没有如期而至,等来了一曼笃定的决绝。
特派员来检查,铜匠是唯一一个可以假扮“吕得水”的人选,但不肯照相,一曼“睡服”了他,抽身离开却遭遇不依不饶的纠缠,善良的她只能用“牲口”去破灭他的希望。
每天干净整洁的旗袍,俏皮的卷发,两个男人的因爱生恨,剪碎了她一生挚爱的头发,爱的希冀一片一片的破碎,直到彻底的被逼疯。自杀之前,还不忘将校服完完整整的做好。
她的经历让你痛惜,但在封建社会里,美好的希望无处实施,一曼的结局只能是消亡。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人,注定被推倒风口浪尖。
校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正直无私,富有抱负,却生性软弱,容易妥协的校长,可以为自己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是公认的大好人,初衷是一腔热血,一旦遭遇金钱的诱惑,却又变得面目可憎。
电影里孙校长怀揣着伟大的教育理想,带着几个热血青年,到偏远的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为了教育梦想什么都可以牺牲,乍一看绝对是剧中最无私的人,”一世功成万骨枯”,为人处世都是和风细雨,总是想让人听他指挥,但到最后却失控了。
从影片开始的救火就可以看到他的控制欲,“一切听我指挥”,结果驴棚全烧了,拿着自己的道德标准绑架别人,其实底线也在一点点后撤。
这就是人性,如此的软弱。你没办法批判他,因为在那种场合,你难道不会选择保命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为了活下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佳佳走后,在行李箱中看到铁男偷偷藏得球,便是铁男最后一丝的温柔。彩球在颠簸之中跌下山去,也预示着不管是铁男对佳佳的爱情还是几个人最初的纯真和梦想都已经散落在天涯。
人总是习惯自欺欺人,不是因为真的傻,而不是不愿意面对这样厚重的现实,以为逃避才可以一劳永逸。“过去了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遭”,仿佛又听到了佳佳的哭诉。
撩人的月色里,到底是谁迷失了自己?《驴得水》里没有纯粹的坏人,他们只是从不凡滑向平庸,在生活的大流中,遗失了自我。
创作的来源都是生活,电影的主编在知乎中说:不能为一个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错误的事,不能将美好的愿望作为突破自己底线的借口,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守住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