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轮胎为什么那么奇怪?
F1的轮胎为什么那么奇怪?总结来说主要有三大怪:第一怪:F1赛车要求极高的轮胎抓地力,为什么轮胎反而是“光头胎”?我们在观看F1比赛的时候,通常会发现F1赛车的轮胎是“光头胎”,“光头胎”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没有纹路的轮胎。在F1赛场上,赛车对于抓地力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为了增大车辆的抓地力通常会在轮胎上面做出一些纹路,F1赛车的“光头胎”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理论背道而驰。
之所以大家会理解成这样,其实是因为大家对于轮胎上花纹作用的理解不正确导致的,轮胎上的花纹真正的作用是为了排水,也就是为了应付雨天湿滑路面。我们知道车辆高速行驶时,假如路上有积水,那么积水就会被轮胎带起来,从而在轮胎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层水膜。假如轮胎上没有花纹(无法排水),那么当我们车辆行驶速度非常快时,就相当于轮胎浮在水面,形成“水上漂”,这个时候轮胎无法接触地面,根本没有抓地力。
而F1比赛时,通常会有不同的轮胎应对不同的路面,雨天时用带有花纹的“雨胎”,路面干燥时就用“光头胎”,通常会根据路面的积水多少或者雨量大小决定用不同花纹的轮胎,保证任何天气都能达到最强抓地力。干燥路面时,光头胎相比一般的带花纹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摩擦力自然更大。我们民用车通常在各种天气下都要行驶,不可能下雨了就换上雨胎,不下雨就换上光头胎。一来民用车对于极限速度没有F1大,对于摩擦力要求没那么变态的高;二来,家用车要考虑全地形、全天候的使用,所以民用车根本不需要换上光头胎。
第二怪:F1赛车的轮胎为什么那么厚(扁平比小)?而跑车的轮胎扁平比那么大?轮胎的扁平比,通常又叫做“宽高比”,简单来说就是用轮胎的宽度除以轮胎的高度。F1赛车的通常看起来很厚,轮辋很小,一般是R13;而一些跑车的轮胎看起来很薄,轮辋通常非常大,动不动就是R21以上;同样都是对车辆性能要求极高的跑车和F1赛车为什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向呢?这方面的原因众说纷纭,目前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商业利益原因F1轮胎的生厂商一直是处于垄断状态,目前基本被倍耐力垄断,对于倍耐力而言,如果积极推动采用更薄的轮胎其实对于它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的。一来是它垄断F1轮胎,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改轮胎呢?自己制定规则不是更好吗?就算把轮胎改成扁平比更高的轮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出于商业目的,根本没必要投入精力去改轮胎。二来轮胎改薄,轮辋从R13变成R18,更大的轮辋空间就允许赛车可以安装下性能更加强悍的刹车,这样F1赛车的进弯速度可以再次提高,但对于比赛而言危险性增加。FIA(国际汽联)一直致力于F1赛事的安全,纵观F1赛事历史,FIA曾经处过很多政策来保证赛车的安全,比如说FIA曾出台过政策禁止使用光头胎,原因就是为了降低车辆的极限速度保证安全。
技术原因:轮胎改变意味着整车悬挂、刹车要重新匹配我们知道F1赛车是一个非常精密的高端机器,任何微小的变更都会影响赛车成绩,哪怕0.1秒的成绩差距对车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把轮胎换成扁平比变得更大,意味着F1的轮辋要换成更大的、刹车也可以放下性能更好的刹车、地面对于车辆的冲击也变得更大(没有了厚轮胎的缓冲),所以车辆悬架也要重新调校,这对于F1赛事而言是一场革新。但目前的趋势是将F1的轮辋从R13改成R18,相信这方面的技术困难早已被突破,技术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第三怪:为什么F1赛车要频繁更换轮胎?我们在观看F1比赛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车手会在中途将F1赛车开到维修点就行轮胎的更换,一场比赛下来可能要换好几次轮胎。而且比赛之前通常还会看到,车队技师会用一张特殊的“布”包裹住车轮,有点像暖手宝一样。其实以上两种现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车辆的轮胎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一般来讲F1赛车的轮胎最佳工作温度是在100℃左右,赛前会专门用暖胎工具进行暖胎,保证车辆一上场轮胎就处于最佳状态。
在F1比赛过程中,车辆激烈驾驶,轮胎的磨损是非常快的,通常F1采用的都是热熔胎,简单来说就是轮胎会在工作时处于一种热熔状态,轮胎可以与地面牢牢的抓在一起,保证给赛车提供足够的抓地力。轮胎碾过地面会有轮胎“胎屎”落下,胎屎其实就是轮胎被磨损掉的部分。一场比赛下来,赛道上会留下很多黑色的“胎屎”,轮胎的磨损非常的快。所以F1赛车轮胎的寿命通常只有300公里以下;为保证轮胎性能当然要不停更换轮胎。
以上三大怪你了解清楚了吗?欢迎留言探讨F1赛车的更多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