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边界”是什么意思?
1、社会心理学概念。 举个例子,某男孩谈恋爱,爸爸说你应该找这样的女孩子,妈妈说你应该找那样的女孩子。男孩不愿意了,说,是我找老婆还是你们找老婆?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算是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而在男孩的感受上,父母在替代“我”做决定,侵犯了“我”的心理领地——心理边界。 人出生后,慢慢有了“我(区别我和他人)”的概念,也就有了模糊的边界,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随着人的长大,“我”的范围扩大——我的安全空间、我的观念、我的选择、我的权利——心理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
比如你爱吃西红柿炒蛋,这时候有个人扒拉扒拉告诉你说,红烧肉才好,你就可能来句:我爱吃什么是我的自由,关你鸟事?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情绪?他侵犯了你的心理边界——你有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吃什么的权利。 但“我”心理边界,不是一点不变的,人际关系上,要看他人与你的亲密度。比如在你的父母、恋人,“铁哥们”或者比较强势的人面前,你的边界可能就小。而陌生人或你不喜欢的,你的边界就大。 心理边界,好象一个人的心灵家园。太小了可能没有自我,弱小,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太大了可能过于个性,强悍,影响人际关系。
2、心理病症的诊断边界。一般是有诊断标准的。但有的人心理问题涉及的症状较多,边界模糊,这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判断,不是这样能说清楚的。
学习心理学很多的时候,我就被周围的人是问起是否可以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件事情显然并非事传统的心理学的范畴之内的事情。这显然就是心理学的边界被模糊了。而为什么会被模糊呢,那就要讲一讲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了。
心理学最初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1879年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而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室是研究什么的呢?其实是像物理学一样定量测量人的感知觉。比如人最少能感受到多大的重量等。也就是说,心理学最初是测量人在主观感受的学科。很多人类的错觉等感知觉现象,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
而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开始变成研究个人行为的学科。无论是精神分析,格式塔学派还是行为主义,这些心理学流派都是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只不过是其解释行为的理论不同罢了,但是本质仍然是对人行为的研究。这个边界一直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个人行为的学科。
因为是研究个人行为,所以这个概念也可以进行延伸。每个人都有心理行为和生理行为。生理行为就指的是感知觉,反射等等,但是这部分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了医学和生物学的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就落在了有心理基础的心理行为上。
心理行为主要便是情绪,动机,思维等方面。研究的目标是这些,但是这些也都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或者脑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的。所以心理学并非不能知道人在想什么,而是需要很多的外部工具来进行的。而读心术就完全和心理学是两回事了。
此外,心理学从来没有证明过意识,潜意识等等的存在。所有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顶多只能称得上一些假说。而且,意识是否存在有很大部分也属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容易援引心理学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模糊心理学边界的行为。在这个方面,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更是心理学的大敌。
总之,我认为心理学应该划清边界。这样才有助于弘扬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希望大家也能够提高科学素养,学会识别很多假借科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