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
态度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ABC):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客(Allan Wicker)得出结论: 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行为
同时人格特点在预测行为上同样无效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结论是:
三个可能性原因:
我们表现出与自己一致的态度
认知不写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者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
不协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不协调理论预测: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
当人们外在理由不足时,会调整态度适应行为
当人们拥有选择权时,或当他们可以遇见行为结果时,态度依从行为的效应是最强的
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
定理: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自我知觉理论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
行为可以修正自我概念。
比如”情绪传染“,在欢乐的人群中也感觉快乐,在沮丧的人群中会感觉沮丧
当理由不足的时候,自我知觉解释为: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候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没有预期的报酬并不会破坏内在的兴趣,因为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动机
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是针对成就则会增加内部动机,如果为了控制,则会降低内在动机。
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其他两种理论解释了原因:
对不协调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在于不协调的激活。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并不会产生紧张。它只不过是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坚定时,我们会用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来解释那种态度。
但是如果你觉得你要对一件令人厌恶的事件负责的话,你就会体验到不协调的激活。自我肯定理论解释说,不快的事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愚蠢,破坏了我们的自我能力和善良感,我们需要证明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协调理论无法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因为在有报酬的情况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应唤起高度的紧张感。
总之:
2024-05-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