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恋爱
展开全部
对于青春期同学间的恋爱,家长一般持的是坚决杜绝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恋爱就等于成绩下降,所以不敢冒这个风险。
作为老师,由于各人的角色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班主任和家长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都会以高度的警惕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青春期的恋爱也许对成绩有促进作用,对人格的成长有帮助,但也不排除分散精力等副作用。所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会以劝说引导等方式来消灭这种现象。
作为心理老师,我会通过上心理课的方式,把我的观点和态度传达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完全接受,但至少把爱情相关的认知通过正确的渠道传达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些问题,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的这节心理课通常分两个环节。
首先是“以一对百”,这是一个体验活动。老师和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阵营,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恋爱的好处,学生则列出恋爱的坏处。老师每写一个好处,学生则需要给出十种坏处。这个环节通常会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写恋爱的各种坏处。这种形式就教会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青春期恋爱这件事,老师并不是单纯的说恋爱的坏处,而是真实并且辩证的写出它可能存在的好处。而好处和坏处,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有时候是度的把握,有时候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黑板上所写的好处坏处,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而这些是一个人考虑不周到的。当学生对一个事情的了解足够全面、多元的时候,他在选择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掂量。人本主义的理念就是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青春期爱情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堵,而是有技巧、有理论支撑下的疏导。我这样做的前提是相信孩子们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而事实上,春春期谈恋爱的孩子也不过是少数。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进行理论的介绍。我最喜欢的理论是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关于激情,亲密和承诺的问题。让学生看到浪漫的爱,愚蠢的爱和完美的爱分别是什么。我们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探索的欲望比较强,他们会做不同的尝试来形成自我认同。所以与其遮遮掩掩的,不如开诚布公的谈,谈过了,神秘感反而会降低。
再通过介绍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看到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在青春期需要完成的挑战。让他们明确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自我统一性,为了实现角色认同,就是需要尝试各种可能性,包括恋爱。通过各种尝试,他们会逐渐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能做些什么?未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当把恋爱这件事情放在人的毕生发展这条线上的时候,同学们会看到它的渺小。就不会把心思再执着的放在这上面,而且退一万步,即便恋爱了,也是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是青春期很正常的事情,具有积累经验的价值。而且当同学们知道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恋爱和结婚,心里一定会有另一种感受的,就有可能学会等待,在青春期稍作尝试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为真正的恋爱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作为心理老师,除了课堂上针对大多数同学上心理课之外,遇到恋爱无法自拔的孩子会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的线索(套路)一般是这样的:
先肯定他谈恋爱这件事情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现象,说明他的性别认同没有问题;然后会充满兴趣的问他恋爱的对象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是哪里吸引了他?通常这样一说,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的全盘托出。
接下来我会在他的话语中进行不知不觉的引导,比如,这种特质除了他身上有,哪些人身上也有?这样问话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视野逐渐打开,比如有些女孩子只是为了寻找安全感,寻找被关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除了恋爱对象身上有,或许自己的同性朋友,自己的父母身上,自己的兄弟姐妹身上也会有……从这些人身上获取这种特质,比单纯的从恋爱对象身上获取更加安全,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允许。一旦他领悟到这一点,他的恋爱关系就会有所松动,至少他会再去思考这个问题。
心理老师的目的就是让他多一个思路,让他看到多一种可能性,避免一叶障目,以多元的角度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有可能是金钱,也有可能是爱,安全感,被尊重,被呵护等等……心理老师的这种接纳本身就会让他感到被理解,自然就会把一些苦恼说出来,这些苦恼就成了心理老师做工作的契机。也就是俗话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找到了缝,做起工作来才有目的,才有效果。
作为老师,由于各人的角色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班主任和家长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都会以高度的警惕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青春期的恋爱也许对成绩有促进作用,对人格的成长有帮助,但也不排除分散精力等副作用。所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会以劝说引导等方式来消灭这种现象。
作为心理老师,我会通过上心理课的方式,把我的观点和态度传达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完全接受,但至少把爱情相关的认知通过正确的渠道传达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些问题,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的这节心理课通常分两个环节。
首先是“以一对百”,这是一个体验活动。老师和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阵营,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恋爱的好处,学生则列出恋爱的坏处。老师每写一个好处,学生则需要给出十种坏处。这个环节通常会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写恋爱的各种坏处。这种形式就教会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青春期恋爱这件事,老师并不是单纯的说恋爱的坏处,而是真实并且辩证的写出它可能存在的好处。而好处和坏处,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有时候是度的把握,有时候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黑板上所写的好处坏处,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而这些是一个人考虑不周到的。当学生对一个事情的了解足够全面、多元的时候,他在选择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掂量。人本主义的理念就是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青春期爱情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堵,而是有技巧、有理论支撑下的疏导。我这样做的前提是相信孩子们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而事实上,春春期谈恋爱的孩子也不过是少数。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进行理论的介绍。我最喜欢的理论是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关于激情,亲密和承诺的问题。让学生看到浪漫的爱,愚蠢的爱和完美的爱分别是什么。我们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探索的欲望比较强,他们会做不同的尝试来形成自我认同。所以与其遮遮掩掩的,不如开诚布公的谈,谈过了,神秘感反而会降低。
再通过介绍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看到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在青春期需要完成的挑战。让他们明确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自我统一性,为了实现角色认同,就是需要尝试各种可能性,包括恋爱。通过各种尝试,他们会逐渐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能做些什么?未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当把恋爱这件事情放在人的毕生发展这条线上的时候,同学们会看到它的渺小。就不会把心思再执着的放在这上面,而且退一万步,即便恋爱了,也是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是青春期很正常的事情,具有积累经验的价值。而且当同学们知道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恋爱和结婚,心里一定会有另一种感受的,就有可能学会等待,在青春期稍作尝试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为真正的恋爱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作为心理老师,除了课堂上针对大多数同学上心理课之外,遇到恋爱无法自拔的孩子会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的线索(套路)一般是这样的:
先肯定他谈恋爱这件事情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现象,说明他的性别认同没有问题;然后会充满兴趣的问他恋爱的对象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是哪里吸引了他?通常这样一说,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的全盘托出。
接下来我会在他的话语中进行不知不觉的引导,比如,这种特质除了他身上有,哪些人身上也有?这样问话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视野逐渐打开,比如有些女孩子只是为了寻找安全感,寻找被关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除了恋爱对象身上有,或许自己的同性朋友,自己的父母身上,自己的兄弟姐妹身上也会有……从这些人身上获取这种特质,比单纯的从恋爱对象身上获取更加安全,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允许。一旦他领悟到这一点,他的恋爱关系就会有所松动,至少他会再去思考这个问题。
心理老师的目的就是让他多一个思路,让他看到多一种可能性,避免一叶障目,以多元的角度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有可能是金钱,也有可能是爱,安全感,被尊重,被呵护等等……心理老师的这种接纳本身就会让他感到被理解,自然就会把一些苦恼说出来,这些苦恼就成了心理老师做工作的契机。也就是俗话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找到了缝,做起工作来才有目的,才有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