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工厂经常出现“用工荒”,工资6000也招不到人,原因是什么?
抛开工作环境、强度、时长和发展空间谈薪资,这毫无意义,之所以出现“用工荒”,无非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已,很多企业“揣着明白装糊涂”。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求职者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按照人均基本工资进行对比,月薪6000元已经很高了,但这只是“综合工资”,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他附加条件,大多数工厂类企业的工作强度和时长都超过8小时,但如果想要拿到高薪,必须要通过加班来达成,综合日工作时长都会超过10个小时,且没有假期、培训、团建等活动,相较于其他行业,高薪资都是靠加班和不休息堆砌而来。
6000元的月薪看似很高,但如果与工作量、工作强度进行对比,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虽然其他行业不一定能够拿到这么高的薪资,但工作量、工作强度却是成正比的,在工作之余,员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息、做自己的事情,再加上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直面求职者,很多年轻人除了进厂,都有更好的选择。
整体待遇较差,且发展空间较小
相较于从前,虽然工厂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善、工作强度有所降低、薪资待遇也提升了很多,但这只是跟过去相比,如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工厂能够提供整体待遇普遍偏低,根本无法打动求职者,又怎么可能招聘到人才,求职者寻求的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而最重要的是,国内工厂生产模式固化,都是在模仿,根本没有创新,很多懂技术的人才,都选择一些发展空间较大、且待遇较高的企业,剩余的那些工厂根本不注重创新,求职者哪怕在工厂里工作一辈子,薪资待遇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且发展空间几乎为零,这也是导致部分职场人不原因进厂的原因。
企业经营者“装聋作哑”,思维固化所致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企业经营者的思想出了问题,这点从职场文化上就能看出差异,就拿极其受人推崇的狼性文化来说,真正的狼性文化提倡“多劳多得”,但某些企业经营者却把它变成了压榨员工的工具,强调多奉献,且不求回报,导致这种畸形文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获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出现“用工荒”,根本不是薪资的问题,而是企业经营者的问题,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招聘到工人,却从来不反思为什么招不到人,出现“用工荒”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人们的思想在进步、自身职业技能也在提升,他们都有了更好的选择,反观企业经营者们,仍然还停留在过去的旧思想中,又怎么可能招聘到人才。
结束语: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对于职场人来说,在哪里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够为自己带来实质性好处,比如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五险一金等等,如果进厂真的像经营者们说的那么好,就不会出现“用工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