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 我来答
易书科技
2019-04-08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一个孩子要想有创造能力,首先他就必须具备好奇心。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事物,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好奇心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的突破口。

可是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变得“乖”一点,就千方百计地压抑孩子的思维,打击孩子的好奇心,不允许孩子做出任何“有悖常理”的事情。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孩子势必会变得循规蹈矩,但是也势必会失去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成为一个不懂得创造的平庸人。

那么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呢?1.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思维比较开阔,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当然,这样的孩子创造力也是惊人的。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遇到事情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为什么”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但是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还特别喜欢刨根问底。比如,他曾经学母鸡的样子趴在草丛里孵蛋,因为他好奇母鸡为什么用体温能孵出小鸡,而人却不行?他看见小鸟在天空中飞翔,联想到家中做面包的发酵粉能产生气泡,让面包变轻变软,人要是吃了发酵粉,是否也能使身体变轻飞上天呢?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异象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从一架儿童玩具中得到启发,如果把照片连起来快速移动,就会在眼中构成连续的动作,因此他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这一生发明无数,像留声机、电灯、喷气机车、有声电影等。这些发明强烈地冲击着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生存境界。

爱迪生7岁上学,不到3个月,就因为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师劝退学。但他的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责任,她不仅给爱迪生讲名人成功的故事,更鼓励他对身边的每件事都问“为什么”,并积极尝试。而这最终成就了一个天才发明家。

有个儿童教育家说:“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这一点在现代孩子身上和爱迪生身上都能得到体现,现代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能够被父母的无知所摧毁,而爱迪生的好奇心则被母亲的爱心培养了出来。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家长不要因担心孩子的好奇心过重而惹麻烦,进而阻止孩子的好奇行为。

2.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

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还应该多问孩子“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思想不够敏感和活跃,常常会对某些新鲜事物视而不见。如果长久如此,孩子就会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追寻问题的答案,那么也就不善于创造了。

所以,父母平时要多问孩子“为什么”。比如在公园,可以问他“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看到汽车,你可以问他“汽车为什么能跑起来”;到了冬天,问他“羽绒服为什么能保暖”。当孩子习惯于看到一个新鲜事物就追寻“为什么”的时候,他一生都会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一生都处在创造的最佳时期。

3.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

因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是无知的,他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当然,这些探索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出现。常见的就是将父母的手表拆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人在里面,或者放到水里,看看还能不能走……面对这些“荒诞不经”的时候,家长不能责骂孩子,而是应该肯定孩子,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探索。

云云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好孩子。有一天,他问爸爸:“爸爸,为什么别人都会夸我皮肤好呢?”爸爸告诉他:“那是因为你每天喝了一袋牛奶,牛奶是最有营养的了,喝了它会让人健康,皮肤会变好。”

听了爸爸的解释,云云立刻把一袋牛奶“哗”地全都倒进了鱼缸里。爸爸看见了,当场就对云云骂开了:“你在干什么?那是人喝的东西,怎么能给鱼喝?我刚把鱼缸的水换好,这下好了,又得重换,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啊!刚才还说得好好的呢,怎么现在又调皮上了?”

云云听到爸爸的责骂,委屈的泪水流了下来,从此,他再也不敢做这些事情了。从表面上来看,孩子确实循规蹈矩了,但是开始变得木讷,呆板了。

其实,云云只不过是想知道当鱼儿喝了牛奶之后,是不是也能长得肤白体健。在他的小脑袋里装的是,既然牛奶对人有好处,为什么鱼儿不能喝呢?他要亲自验证一下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云云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探索,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正是云云爸爸的一顿责骂,让云云的这种探索行为受到了限制。可以想象,长此这样下去,云云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正确面对孩子的幼稚

刚学会思考的孩子,面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难免会问出一些幼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家长们看来是非常幼稚的,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却是神秘好奇的。比如,“为什么鸟儿可以飞上天?”“为什么小鸭子能游泳,而小鸡不行?”“为什么爸爸每天都要上班,而小朋友阿秋却不要?”

面对这些幼稚问题,很多父母会不屑一顾,甚至责骂孩子无知。其实无知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这些幼稚的问题对父母来说或许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稀奇的。如果父母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幼稚,就会让他们失去思考的兴趣。

要知道,正是这些幼稚的问题,使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这些幼稚的问题,使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正是这些幼稚的问题,使伽利略对教室里吊灯的均匀摆动产生兴趣,而发现了等时性……

所以,面对孩子的幼稚,父母不能粗暴地干涉,也不能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5.提升父母的知识水平

好奇心是孩子最强烈的心理活动。当孩子因为好奇而产生问题的时候,首先询问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来解答孩子的疑问,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芒芒看着爸爸的手机出神,突然他问爸爸:“为什么手机没有电线也可以和别人通话呢?” “那是因为可以靠电波传送。”爸爸回答。芒芒追问题:“电波是什么?”爸爸挠挠头:“唉,这个我现在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了,上学后自然会学到的。”于是,芒芒的好奇心被爸爸浅薄的学识阻断了。

试想,如果芒芒的爸爸稍微懂一点关于电子学的原理,能够再深入一点给芒芒指点,那么芒芒就会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思考下去,说不定一个天才的爱迪生就会诞生。遗憾的是,芒芒的爸爸没有做到。

栋栋问爸爸:“风筝不是飞机,没有能源,为什么能飞上天?”爸爸告诉他,是风带动的气流把风筝托了起来。爸爸反问栋栋:“没有风的时候,为什么风筝也能飞上天?”栋栋摇头表示不懂。于是,爸爸带他去公园看放风筝。栋栋发现没风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拽着风筝线跑。爸爸启发他,夏天停电时,奶奶就会用扇子给他扇风,于是栋栋回答:“是不是跑的时候,会造成气流流动,跟有风的效果一样?”爸爸高兴地夸奖了栋栋。

由此可见,父母的知识水平,也对增强和延伸孩子的好奇心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用生动易懂、循循善诱的方式,把孩子引入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6.不要因为危险而阻止孩子探索

无知的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势必会碰到一系列的危险,就像无知的人类探索未知的宇宙一样,危险重重。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行车的大小齿轮转动咬合现象,便把手伸进去感受,手被齿轮咬住了。那么是不是就是因为危险,就不让孩子去探索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保证孩子的安全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让孩子生活在温室之中。其实,好奇心与危险并不冲突。父母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比如电插头挂到高处、热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

如果仅仅是盲目地制止孩子无处不冒的好奇心以保证安全的话,孩子会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和钻研的冲动。

7.随时随地解答疑问

做家长的绝对不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提出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作为家长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随时随地解答孩子的疑问,即便当时确实没有办法回答,也要答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回答。千万不要用“别烦我,走开”或“我不懂,别问了”来搪塞孩子。

8.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

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有一点要做到:尽量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毕竟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才能开创孩子的感性空间,启发孩子的好奇心。

很多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太多的东西。特别是诸如电子游戏、卡通片……甚至还不让孩子进入另外一些环境,比如:酒吧、咖啡厅、结婚礼堂、丧葬场合……

家长的这种做法本意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不让孩子了解和感触,他们就不会知道哪些环境是低俗的,哪些环境是高雅的,也就无法分辨自己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地方。

所以,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参观展览、出去旅游和采风。让他们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汲取丰富的信息,让好奇心和思考意识始终贯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9.让孩子多动手

每个孩子都一样,有了想法就会有行动。女孩子肯定会动手将自己的发夹夹在狗狗身上,而男孩子则可能会动手将自己的玩具车拆开,看看是不是有人在里面开,也可能跑到电视后面看看是不是有人在里面演……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正是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也是孩子好奇心最浓厚的时刻。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动手,在自由的空间里随意地探索,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和自我成就感。

10.不随便否定孩子

关于同一个问题,孩子和父母的思维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很简单,沿着孩子的思维去理解,并且肯定他。同时说出父母的想法,将孩子的思维慢慢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创造性,也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知识。否定孩子就等于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孩子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坏处。如果发现孩子的思维和现实脱离得太远,那么不妨学学故事中的爸爸,善于用现实中的实物来引导孩子,让他在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再去探索,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