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意义在于哪里?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6-11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徐本禹1982年出生在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一个贫寒农家。从他有记忆起,他就知道村里最矮的土坯房是自己的家。父亲教了一辈子乡村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只到2003年转为公办教师后,工资才涨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所以,1999年初秋,当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武汉,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时,心里是忐忑的、茫然的。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贫穷,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念完大学。

其实,徐本禹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早已被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看在眼里,挂在心里。不久,学院将他列入特困生进行帮扶,为他安排了一个打扫楼道的勤工助学岗位。从得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开始,徐本禹就不断得到党团组织和老师同学在经济上、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帮助。华中农大对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历来十分关爱。徐本禹在大学的四年中,通过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特困生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得到上万元的资助,此外还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上好心人的资助。这些爱的甘露滋养了徐本禹的心灵,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别人给了我一碗饭,我要还别人一碗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2001年12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徐本禹像往常一样乘公交车穿过繁华喧嚣的街道,从武昌去汉口做家教。在做家教的过程中,他不经意地读到《中国少年报》上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他想起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他们顶着酷暑走遍武汉三镇,募集到了三大箱衣物、一大捆图书和500元钱,踏上了去贵州山区的征程。经过辗转和颠簸,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周围山寨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支教队要来,特地把崎岖的山路重新修整了一遍。到达狗吊岩村,行李还没有整理好,徐本禹就直奔魂牵梦绕的岩洞小学。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给孩子们上课,只要不下雨,徐本禹和同伴就会去村民家里进行社会调查。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深深震撼了徐本禹。村里90%以上的农户都欠债2000~3000元,不少农户辛勤劳作一年,收获只够吃半年,无力供孩子上学念书。那些孩子们每天都要背着背篓上山打猪草,他们用稚嫩的肩头为父母分担着艰难的生活。最让徐本禹受不了的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那一双双纯净如山泉、明亮如水晶的眸子,一眨不眨地望着你,那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徐本禹要回校继续他的学习。

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当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愿望,还是实践自己向孩子们许下的阳光下的诺言回山区支教?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我不想读了,我想去贵州当一名志愿者!”在电话的那一边,父亲很失落地叹了口气,默默地挂上了电话。徐本禹后来写道:“我非常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但我想父亲一定会支持我,因为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对山区的孩子许下过诺言,我说了就一定要做到!贵州山区太贫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化作一种力量,驱使着我无论如何要再一次走进岩洞小学。”

当时,徐本禹并不知道,学校已经开会研究了他的申请。学校认为,徐本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贵精神,支持他、帮助他,则是大学应当履行的职责。学校决定为徐本禹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并在他义务支教期间为他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册图书和几大箱衣服登上列车,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随行的还有7名大学生。临行前,徐本禹从自己刚获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400元交给辅导员崔蜜蜜老师,请她给自己一直资助的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每月寄100元作为生活费。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但是徐本禹却坚持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努力开始迅速发生变化,来上学的学生由原来的140人增加到现在的250人,学校也搬进了新建的校舍,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的教授彭光芒和一位教师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深受震动。归来后,他俩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