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苏轼《扬雄传》的全文翻译

苏轼写了,我要的是苏轼写的《扬雄传》的译文,谢谢对不起,我打错了,是苏轼写的扬雄论,有哪位大哥能帮着翻译一下的,谢谢... 苏轼写了,我要的是苏轼写的《扬雄传》的译文,谢谢
对不起,我打错了,是苏轼写的扬雄论,有哪位大哥能帮着翻译一下的,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无不知无知
2007-01-26 · TA获得超过4.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0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781万
展开全部
  从前关于人性的译论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的认识。最开始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坏的,扬雄认为人性是好坏混杂的。而韩愈又综合前三人的观点,这种成孔子的观点,把人性区别为三个种类。他说:“普通人的人性能够变好也能变坏,但是高才智的和愚昧的人的人性不会发生改变。”他认为孟子、荀子和杨雄的观点,都是议论的普通人,而遗漏了才智高的人和愚昧的人。天下认为针对这个问题,大多同意韩愈的观点。
  唉,韩愈是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却把它当成才智来讨论。人性和才智相似但是不同,他们的区别就像黑色白色的分别。圣人和小人共同拥有,都躲避不了的,才是真正的人性。
  但是才智和人性有本质的区别。不如树木,得到土壤才能生长,雨露、空气给它提供养分,无拘束的生长并最后长得很茂盛,这是树木的共同点,这就是树木的“属性”。结实的做成车轴,柔软的做成车轮,大的做成房梁,小的做成椽子。
  椽子不能当作房梁,车轮不能当作车轴,难道是他们的属性的原因吗?天下人谈论人性的人,都是把人性和才智混淆了说的,所以纷纷杂杂没有统一的观点。
  孔子说的普通人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但是才智高的和愚昧的人不能改变,是说的人的才智。对于人性来说,却没有判定它的本质是好是坏,他只不过说了“人的品性差不多,习性差别很大”而已。韩愈的观点,更加偏颇了,他把人性当成情感,情感加才智作为人性。所以他的论证讲不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指淡泊无为,那么就不该再有善恶的说法,如果人性有善恶之分的话,那么他说的情感,就是我说的人性。人生下来都担心饥饿寒冷,都有和异性交配的欲望,如果对人说: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男女间的性欲,不是因为人的本性,能行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圣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圣人;小人没有“人性”,就没法成为坏人。圣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控制平衡,就成了好人;小人把这七种情感控制不好,就成了坏人。从这可以看出,好坏、善恶,人的本性能改变它,并不是人性具有的属性。况且谈论人性的人,怎么能从善恶方面分析呢!就算如此,扬雄的观点,就差不多很接近了。他说:“人的本性好坏混杂。培养好的方面就是好人,培养坏的方面就是坏人。”
  这之所以不同,只因为他不懂的人的本性不包括善恶,而以为善恶是属于人性的而已。
  世上才开始有人的时候,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天下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善”,而只有少数人得到好处的,圣人把它叫做“恶”。天下的人,就会去做自己能到到好处的事情,却不知道圣人认为一个人得到好处的事情不能压倒多数人得到好处的事情,所以有了善恶的区分。而上面说几个人的观点,都把事情区分成有好有坏看作是圣人出于自己的私心,这不是有漏洞吗!而韩愈又想从书籍专辑读来的一个人(孔子)的事迹,折中了孟子、荀子、杨雄三人的观点,再用区区几个例子:后稷的年轻英俊,周文王的勤政,瞽、鲧、管叔、蔡叔的事迹来证明!圣人讨论人性,是穷究万物的原理。结合众人都知道的道理,来为天下人解释疑惑。
  而韩愈却打算凭借自己一人的才智,论定人性,而且他说:“如今讨论人行的,都掺杂着佛教、道教的思想”。韩愈的观点,认为人性和情感没有关系,喜怒哀乐都不属于人的本性,这是韩愈自己陷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自己却不知道。
jinhe6807
2007-01-24 · 超过1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8万
展开全部
好象是班固写的耶?大哥你没有搞错吧?你把原文发过来,我是专业研究古文的我可以考虑帮你翻译一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9ad4c67
2007-01-22 · TA获得超过126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4万
展开全部
没见过。很少见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