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

 我来答
荫竹对心眠9326
2018-01-28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如何理解教育?

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a63f6246b600c338c93d800114c510fd8f9a10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按照某一名人的哲理来说,教育没有特定的准则或“永恒的至理名言”。换句话说,世界不存在普遍认可的有效的教育本质。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东西之所以看似教育本质,是因为它们以看起来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事实为依据。只有当一套完整的教育目标出现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一个统一的文化中、一个正统的教堂中的时候,看似是教育本质的事情才会产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08b87d6277f9e2fdf071cc01430e924b999f3c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理想主义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理想主义也总是把任何的事情看作最理想化,不会有更坏情况的发生。但是这个世界却不总是这样的。

教育是一切有社会行为的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天然对策,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同时具备施教者和被教者的双重角色。在较为低级的社会性物种(如蚂蚁、蜜蜂等)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这种物种的本能行为;在高级的社会性物种(如人类)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公众普遍意愿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的命题需要稍稍调整一下:人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8ea15ce36d3d539aad7090b3187e950342ab00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地发展,成为人人都追求的那种幸福、平安和舒适的社会。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知识的力量永远都是最强大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9b033b5bb5c9ea0df6022bde39b6003bf3b3f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1、对于多数国人而言,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是“素质”的培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或来自领袖话语,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常面对的“问题”?除却这些关于教育的“大话”、“套话”、“老话”,我们的心底是否还有一点属于我们自身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bf33a87e950352ae66424c05843fbf2b3118bf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2、人是一种“向世界的开放”的存在,人的“不完美、开放、内在地无限、不可理解,同时又活跃并处于生成过程中”(兰德曼),这意味着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打开教育史,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以之来关照他们当下的教育实践。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人们实际上不可能给教育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科学”、“规范”的定义,教育乃是一种开放的阐释。

教育作为一种给出性的(givivg)的人的活动而非被给予性的(given)自然事实,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育活动担当者的品质。正因为如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也必须自我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积极理解与阐释,用他们积极的理解与期望来关照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更多地保障他们的教育实践是他们所期望的教育实践,是有理想、有智慧的教育实践。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科学”、“规范”、“精确”、“无可挑剔”(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观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

谋求合理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任何时候也不是、也不能是现成的,顺手捏来的,它需要我们以一种切于我们自身的方式,不断地去阐释,再阐释,把对这一起点问题的追索与回答作为我们教育生活实践的内在依据,在

此追寻中增进我们教育的智慧。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百度网友3ce7517
2020-09-18 · TA获得超过1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918
展开全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一个初中生的妈妈,我所理解的教育或许和很多人不同。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教和育。教书和育人一样都不可少。

作为老师,教会学生知识,仅仅是一位合格的老师,真正优秀的老师,是给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在人生的道理上,越走越顺利。育人的关键就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品格的影响,需要老师有一颗爱心,一颗耐心,真正做到学生尊敬的老师。有一位名人曾说:最好的老师不教书。其实就是拿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拿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说服学生。让学生以你为榜样,走自己的唯一的成人之路。

作为家长,教育就是教导和养育。从孩子呱呱落地到成为大人,期间需要付出很多的心思。作为家长,教和育是一生的事情。教孩子,育自己。自己的现在就是孩子将来的样子。孩子的身上,都是自己的影子。所以终生学习,才能教好孩子,丰富自己。孩子小时候,衣食住行很重要,但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塑造更能影响他的一辈子。因此及时为了孩子,我们也要不断地长进,不断学习。最近参加蚂蚁私塾的学习就深有体会。

作为社会上的一份子,教育就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让社会更和谐。对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不去以恶制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让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都说是十年栽树,百年树人。其中的树人就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没有之一。

我是天云,关注公众号天云博士,我们一起做最好的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默默a234
2020-09-18 · TA获得超过15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教育,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则是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里面的老师大多在教学生知识,而德育则被放在了不那么重要的一边。在学校里,老师更加关注学习成绩。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好说。家长也是,课余时间会给孩子安排补课。补语文、补数学、补外语,补什么都有,但就是缺乏孩子品德方面的专项教育。

一般来说,孩子功课好相对来说品德也好,但是,凡事也有例外,也有功课好品德不好的人。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品德不好,技术再好,能力再强,对社会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教育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都有责任。

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高枕无忧了。从品德教育来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怎么样的孩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平常说话不算数,就能教育处诚实守信的孩子。

老师在学校里面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们都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

默默a234:时而呆萌如兔,时而一丝不苟,经常干些囧事,做事喜欢极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琦琦举旗旗
2020-09-18 · TA获得超过2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万
展开全部

什么是教育呢?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解释:

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的过程,它的根本是将人类知识体系中已经趋于成熟的知识内容告知学习者,让学习者更加了解事物的真想和本质的过程。

所以,教育可以看做是一种人类思维的传授,将先进的思维传授给后来的学习者,以保证先进思想的延续性。

再说的简单点,看“教育”这两个字本身,教,是指教知识,是学习水平能力的达成,而育,是指育人,是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只有这二者的结合才能称之为教育,试想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知识而不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结果就不能称之为教育的结果,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知识,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品德。所谓谦谦君子,就是教育的结果。所以,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教人学知识,又教人学会做人。孔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教育就是传道授予业解惑的过程。

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育的关键点还有: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接受教育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而在教育中,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人也都是学生,所以,接受教育要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自己应该处于教育中,又能辩证的接受教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为国学哲学
2022-03-20 · 聚古今之智,集中西之长振兴国学,光大哲学
无为国学哲学
采纳数:318 获赞数:37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论教育》 

如果有人问起:读了十几年的书,有什么收获?那么,我的确不知作何回答,脑海里如雾缭绕,一片茫然。

以前的课本,几乎都作废纸卖了;以前的知识,也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所以,回首前路,雾霭消散后,仅可见一些熟悉的身影:其中,只有极少数,是目前还保持着联系的恩师和好友;余下的,则渐行渐远,慢慢地成为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从“多读书,以后用得上”,到“读书多,如今记不起”,我也不知该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顶尖名校毕业,却不能养家糊口,而被大众视为笑柄的“聪明人”,常常引我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教育,顾名思义,即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才能(道德为主,才能为次)。诚如古人所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而如今的“教育”,实是“教”而不“育”,可谓本末倒置——当然,这正是现代教育模式的通病。

古人云:“教子宜幼,教妇初来。”童年及青少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此时,为了应付考试而埋头苦学,甚至“两耳不闻人间事,一心只顾死读书”,实是莫大的悲哀。

曹雪芹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有许多学问,远比课本上的知识,重要且有用——譬如,实用的生活常识,防险保命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智慧。

无处不雨,安能不湿?我们能左右的事太少,而能左右我们的事太多:若事事圆满,人生便不会有种种无奈;与其在抗拒中绝望,不如在顺从中改变。而改变自己,总比改变社会,要来得容易。

如今,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正告莘莘学子:

古典文籍之中,不乏金玉良言。譬如《论语》,其中有不少处世的基本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初学者而言,好书不必多读,良言不必多记;食而不化,愈多愈伤身——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能够牢记上述4条准则,并随时随事,注意省过修善,便已足够。

读书当循序渐进,宜先少后多,先低后高。从《论语》中获益匪浅之后,再广泛品阅其它儒家经典,并不为迟。

若“修己”到了“以敬”(受人尊敬)的地步,再去感悟道家经典(《菜根谭》《庄子》《道德经》),最为合宜。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而道德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远为艰难;若定力和恒心不足,便终究难成大器。

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主动学习,更为受益。自然成熟的瓜果,远比人为催熟的,来得香甜。同理,主动成熟的人,远比被岁月和旁人催熟的,来得优秀。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须知韶华容易逝,莫教人生悔误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