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英国介入让两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徐世昌下令撤掉了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的职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吴佩孚的私心。吴佩孚也知道张作霖的主力部队力量尚存,如果乘胜追击未必能赢,因此没有继续打下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洞亏谈谈:
第一个方面当时的直系大总统徐世昌已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职务,满足了吴佩孚的心理。当时的政权是由直奉两系的军阀共同控制的,还有以孙中山为首的政权,组成了三角同盟。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徐世昌,直系胜利以后,徐世昌巧颤丛撤掉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本来只是为了让吴佩孚心里舒服一些好拉拢他,可是吴佩孚步步紧逼,让徐世昌落实对张作霖的处罚。不过这些处罚对于张作霖来说无异于隔靴搔孝樱痒,张作霖在东北有军队有地盘,一个虚职能奈何得了他吗?
第二个方面是张作霖实力尚存,打下去吴佩孚未必能赢。张作霖是在东北起家称霸一方的“东北虎”,张作霖从山海关撤兵以后就回了东北老家。我认为直奉战争第一次之所以直系吴佩孚能胜利,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直隶和奉天开战的,直隶是今天的河北,奉天是辽宁,而奉系军阀显然对东三省更了解一些,张学良参战时大局已定,只能有序的撤退,其实这一战是没有伤到奉系根本的,因此如果斗个鱼死网破,吴佩孚未必能够全胜。
第三个方面是因为有其他国家的势力干预。当时直奉两方是在英国的介入下,一起在秦皇岛签署了停战协议。奉系军阀身后还有日本的武器和资金援助,并不是单纯的几个山大王大战。所以吴佩孚也估计到西方列强的利益,不敢赶尽杀绝。
以上就是我对此的看法,望采纳,谢谢~
其一:直军在山海关受阻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作为进攻方,直军作为防守方,虽然吴佩孚的直军完胜奉军,使张作霖不得不带领着残兵退回关内,但是直军自己损耗也不少。起初吴佩孚是有意追击奉军的,但是直军一到山海关,就遭遇了郭松龄和张学良的顽强抵抗,两军进入了相持阶段,吴佩孚见直军不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奉军的滑李山海关防线,又害怕直系内部生变,便作罢了兄让陪。
其二:张作霖的“家底”厚
奉军是长途跋涉越过山海关作战,而直军却以逸待劳,吴佩孚作为防守方战胜了进攻方张作霖,在地利上是占了优势的,吴佩孚很清楚这次胜利有“侥幸”的成分,并未直接反应出直奉两军的真正的水平。
张作霖父子长期经营东北,东北地区可比吴佩孚的直系控制范围要广的多,此战中张作霖只带了部分兵力入关,留在奉天一带还有数万奉军正枕戈待旦。吴佩孚心里明白,如果直军长驱直入进入东北,那将是一直没有任何援助的孤军,面对装备精良的数万奉军,直军长途跋涉,必将大败。
其三:帝国主义的干预
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并不只是开战军阀之间的事情,也是各军阀背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博弈。直系军阀背后是英美两国,奉系军阀背后是日本,日本自日俄战争时期就获得了东北的诸多特权。如果直系灭了奉系,那么日本在东北的权益必将被英美占有,这是日本不愿意看见的,因此当直系在即将进攻奉系本土时,日本在国际上和英美两国讨价还价,最终帝国主义之间达成停止战争的协议,作羡蠢为帝国主义的扶植对象,直、奉两军停止战争,各自回到各自的地盘。
吴佩孚也不太敢和张作霖拼命。张作霖这边损失惨重,但是要知道张作霖的主力还是基本保留着的。他们在回到关外之后,凭借着地形的优势,发挥出来的战斗力其实不弱于吴佩孚。如果吴佩孚真的想要将他们铲除的话,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自己这边反倒可能会有威胁。要知道当时可是军阀混战的局面,很多人都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要是吴佩孚真的成功铲除型弊了张作霖,他估计也没有力气面对别的敌人了。
他即使是铲除了张作霖,对他而言也没有任何的好处。当时的军阀们都是非常势力的。他们打仗不是为了正义,就是为了争夺利益。在这场战争当中,吴佩孚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利益,他哪怕是进一步压榨张作霖,也得不到什么东西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虽然张作霖输了,但是这是在奉军出关,到直系的底盘作战的情况下。吴佩孚即便追击,也只能是短距离的追击,真要是想追出搏颤关外跑到基羡败张作霖的地盘上,哪怕是战败的奉军,也能凭借地利回头把他干翻。
而且张学良郭松龄所部,在防御战中发挥出色,保证了奉军第二梯队有序撤退,保存了相当的战力。即便是取胜的吴佩孚,也打不破张学良防御的山海关,自然也无从追击。派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