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假如不倒戈,张作霖是否能打垮吴佩孚?
展开全部
文|三将军
吴佩孚一生中最恨的人是谁?
有人说是曹锟。冯国璋死后,吴佩孚与曹锟成为了直系内部数一数二的领头羊,吴掌握军权,曹锟则靠贿赂国会议员当了大总统,纵横政界,足足过了把官瘾。后来,由于曹锟贿选案传出,引起了 社会 舆论对把持北京政府的直系一边倒式的抨击。这样一来,让曹锟、吴佩孚二人异常被动,吴佩孚自己心里对曹的做法不满,认为曹锟贪得无厌,是在给自己拆台,影响声誉,但对这个搭档也无可奈何,只能默然吞下苦果,此为吴对曹之怨恨。
不过,吴佩孚对曹锟再埋怨,二人好歹也属于同一阵营。因此,还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吴最恨的应该是张作霖。毕竟,自直皖战争结束以来,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一直是吴主导中原政局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也有人觉得不必把他们的恩怨太当真,因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让吴控制下的两湖受到了威胁,吴佩孚此时兵力捉襟见肘,被迫求助于张作霖。由此可见,吴即便对张作霖怨恨,但绝对称不上是"最"。不然二人也不会那么快握手言和。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吴子玉(吴佩孚字)最大的仇人呢?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吴佩孚曾经的部下、民国时期西北军的创立者——冯玉祥。
冯玉祥原来本是直系将领,和曹锟关系很密切,对吴则敬而远之。吴佩孚认为冯不可信,处处对其提防,总想削夺冯玉祥手中兵权。结果,双方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集中爆发出来。
1924年10月23日,就在吴佩孚亲临山海关一线督战,组织兵力试图压制猛扑直军阵地的奉系军队时,原先负责出古北口走赤峰拦截奉军的冯玉祥,不但不理睬吴的艰难处境,反而率领自己的一军人马,虚晃一枪,直捣北京城。冯玉祥的军队进入北京后,连烧"两把火",不但把前清皇帝溥仪一伙人从紫禁城赶了出去,还软禁了曹锟,让直系元老们叫苦不迭。而在很多人看来,正是冯玉祥的这次中途倒戈,导致直系战线的全面瓦解。
由于冯"下克上"发生得太突然,直军全线溃败,甚至出现了奉军一个团,就能轻易俘虏直军两个师的现象。吴佩孚因此元气大伤,被迫乘船远避南方。冯的背叛,自然让吴佩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这个仇,吴佩孚宁愿与昔日的敌手张作霖化干戈为玉帛,也不愿意再信任冯玉祥。相反,吴抱定了置其于死地的念头,返回两湖后不久,便发动了对冯玉祥手下国民军的全面进攻。
吴佩孚对冯的怨恨之深,极容易被人与直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失利联系在一起,诚然,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但是假如冯玉祥当时不中途变卦,奉军还能取得问鼎中原的机会吗?
其实,即便冯玉祥不倒戈,也会有"张玉祥"、"李玉祥"这样潜伏在直系内部的"第五纵队"出来挖吴佩孚的墙角的。因为就当时情况而言。冯玉祥远非被奉系拉拢的唯一人员,除了他之外,吴佩孚的搭档,直系军阀组织的"讨逆军"副总司令王承斌,也已经在战争爆发前,被张作霖方面用"直系督军"的头衔收买过去。可笑的是,吴佩孚本来还想借助王承斌来监视冯玉祥一路人马的动向,闹到最后却变成了冯、王联手倒直。
直系高级将领暗中和奉系联络,直系中下级军官内部也没用省油的灯。冯玉祥进军北京时候,北京城外围的卫戍部队将领也均加入冯玉祥的阵营,配合他控制北京局势。而迫使吴佩孚离开北京,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的九门口守军旅长冯玉荣,也已被奉系收买。只是,冯玉荣不敢公然反叛,只能以消极怠工来等待奉军的接应。结果未曾想到,奉军攻势缓慢,没能及时到达,反而是吴佩孚及时赶到,让冯玉荣惊恐之下,选择自杀来逃脱罪责。因此,在直系军阀阵营,已然出现了一种"天下何人不通奉"的普遍现象。这样的仗,还怎么打?
直系军阀内部的离心离德,加速了吴佩孚一方的崩溃。而在这之外,由张学良、郭松龄一手训练的七万多精锐新军的猛攻,也让吴佩孚在提防后方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还得尽可能控制住山海关一线的制高点,以免被奉军钻了空子。据张学良回忆,当时奉军的炮兵占据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优势占尽的情况下,奉军的入关之战,仍然拖延了一月多时间。张学良与郭松龄率领的奉军主力,猛扑山海关,进展缓慢,到最后由于伤亡过大,不得已才改变进攻方向,从山海关侧翼迂回包抄秦皇岛,勉强打开了局面。看来,如果不是直系内部大量军政要员倒向张作霖一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究竟鹿死谁手,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吴佩孚受此兵败打击,对冯玉祥怨恨难消,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我们的吴子玉吴大帅似乎始终不愿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背叛他的远不止一个冯玉祥)。
(本文为《北洋军阀史话》部分读书笔记整理而成)
吴佩孚一生中最恨的人是谁?
有人说是曹锟。冯国璋死后,吴佩孚与曹锟成为了直系内部数一数二的领头羊,吴掌握军权,曹锟则靠贿赂国会议员当了大总统,纵横政界,足足过了把官瘾。后来,由于曹锟贿选案传出,引起了 社会 舆论对把持北京政府的直系一边倒式的抨击。这样一来,让曹锟、吴佩孚二人异常被动,吴佩孚自己心里对曹的做法不满,认为曹锟贪得无厌,是在给自己拆台,影响声誉,但对这个搭档也无可奈何,只能默然吞下苦果,此为吴对曹之怨恨。
不过,吴佩孚对曹锟再埋怨,二人好歹也属于同一阵营。因此,还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吴最恨的应该是张作霖。毕竟,自直皖战争结束以来,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一直是吴主导中原政局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也有人觉得不必把他们的恩怨太当真,因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让吴控制下的两湖受到了威胁,吴佩孚此时兵力捉襟见肘,被迫求助于张作霖。由此可见,吴即便对张作霖怨恨,但绝对称不上是"最"。不然二人也不会那么快握手言和。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吴子玉(吴佩孚字)最大的仇人呢?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吴佩孚曾经的部下、民国时期西北军的创立者——冯玉祥。
冯玉祥原来本是直系将领,和曹锟关系很密切,对吴则敬而远之。吴佩孚认为冯不可信,处处对其提防,总想削夺冯玉祥手中兵权。结果,双方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集中爆发出来。
1924年10月23日,就在吴佩孚亲临山海关一线督战,组织兵力试图压制猛扑直军阵地的奉系军队时,原先负责出古北口走赤峰拦截奉军的冯玉祥,不但不理睬吴的艰难处境,反而率领自己的一军人马,虚晃一枪,直捣北京城。冯玉祥的军队进入北京后,连烧"两把火",不但把前清皇帝溥仪一伙人从紫禁城赶了出去,还软禁了曹锟,让直系元老们叫苦不迭。而在很多人看来,正是冯玉祥的这次中途倒戈,导致直系战线的全面瓦解。
由于冯"下克上"发生得太突然,直军全线溃败,甚至出现了奉军一个团,就能轻易俘虏直军两个师的现象。吴佩孚因此元气大伤,被迫乘船远避南方。冯的背叛,自然让吴佩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这个仇,吴佩孚宁愿与昔日的敌手张作霖化干戈为玉帛,也不愿意再信任冯玉祥。相反,吴抱定了置其于死地的念头,返回两湖后不久,便发动了对冯玉祥手下国民军的全面进攻。
吴佩孚对冯的怨恨之深,极容易被人与直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失利联系在一起,诚然,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但是假如冯玉祥当时不中途变卦,奉军还能取得问鼎中原的机会吗?
其实,即便冯玉祥不倒戈,也会有"张玉祥"、"李玉祥"这样潜伏在直系内部的"第五纵队"出来挖吴佩孚的墙角的。因为就当时情况而言。冯玉祥远非被奉系拉拢的唯一人员,除了他之外,吴佩孚的搭档,直系军阀组织的"讨逆军"副总司令王承斌,也已经在战争爆发前,被张作霖方面用"直系督军"的头衔收买过去。可笑的是,吴佩孚本来还想借助王承斌来监视冯玉祥一路人马的动向,闹到最后却变成了冯、王联手倒直。
直系高级将领暗中和奉系联络,直系中下级军官内部也没用省油的灯。冯玉祥进军北京时候,北京城外围的卫戍部队将领也均加入冯玉祥的阵营,配合他控制北京局势。而迫使吴佩孚离开北京,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的九门口守军旅长冯玉荣,也已被奉系收买。只是,冯玉荣不敢公然反叛,只能以消极怠工来等待奉军的接应。结果未曾想到,奉军攻势缓慢,没能及时到达,反而是吴佩孚及时赶到,让冯玉荣惊恐之下,选择自杀来逃脱罪责。因此,在直系军阀阵营,已然出现了一种"天下何人不通奉"的普遍现象。这样的仗,还怎么打?
直系军阀内部的离心离德,加速了吴佩孚一方的崩溃。而在这之外,由张学良、郭松龄一手训练的七万多精锐新军的猛攻,也让吴佩孚在提防后方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还得尽可能控制住山海关一线的制高点,以免被奉军钻了空子。据张学良回忆,当时奉军的炮兵占据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优势占尽的情况下,奉军的入关之战,仍然拖延了一月多时间。张学良与郭松龄率领的奉军主力,猛扑山海关,进展缓慢,到最后由于伤亡过大,不得已才改变进攻方向,从山海关侧翼迂回包抄秦皇岛,勉强打开了局面。看来,如果不是直系内部大量军政要员倒向张作霖一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究竟鹿死谁手,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吴佩孚受此兵败打击,对冯玉祥怨恨难消,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我们的吴子玉吴大帅似乎始终不愿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背叛他的远不止一个冯玉祥)。
(本文为《北洋军阀史话》部分读书笔记整理而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