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是刷题目是啥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刷题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不光要把题做会,也就是说,题完全是自己做出来的,光达到这种程度还不够,而且还要把自己会做的题练熟,熟能生巧,对于培养“数觉”,是很有意义的。数觉的意思在前文所及,此处略过。
正是因为“数觉”提高了,所以才有优异的考试成绩表现。熟能生巧,对于当今的考试来说,还是很管用的,从数觉的培养来看,大方向也没错,是必要的。
这种刷题,表现为“计时练习”,把积攒下来的经典题目凑成一张卷子来做,小孩子十分钟就够(就是那种心算练习),所以,刷题并不意味着时间长,学习是长久之功,每天十分钟,几年下来当非常可观,即使是高中生,那种高三每天做几张卷子的方式,并不可取,不在于突击,而在于长年的坚持,不在于多,而在于真正到位。
当然,这里所说的“多”,还需要正确理解,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够有的题会做,有的题不会做,这跟搞科研不一样,所以,最后的学习结果,还是要应付所有可能的题型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年复一年的认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每天都学一点,不搞那么累,贵在坚持。
刷题的第二种表现形式,自然针对的是那些不会做的题,看了答案,没有很好掌握的题。高中生阶段,有个名字,叫做“错题本”,而我则针对大学生阶段,取了个另外的名字“忆筛”,这种题,不止刷一遍,要筛好几遍,才能真正搞会。
很多学生,都轻视了数学难题的消化难度,以为看了答案就完事了。就我在首师大本科生教学所见,虽然社会上把“刷题”叫的牛哄哄的,好像每个孩子都在刷题似的。我没感觉到我的那些数学系本科生们从小有“刷题”的习惯,我不觉得他们刷过题,不管是第一种表现形式,还是第二种表现形式。 我曾经调查过,班上60多个同学里面,在高中阶段做过一年以上的错题本的同学,只有一人。
首师大数学系的学生,也不算太差了,高考重点线之上50分,北京6万个学生,有2万个能进入重点线,我们数学系的学生,大概排在9000名这个档次。
所以说,很多东西很简单,但真正坚持的人很少。叫嚣“刷题”,只是社会上的情绪渲染,很多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应该是非常少。
我们这些师范生,据说占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老师的一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刷题,就我所见,大学四年也学得稀松,根本就没有掌握合格的读书能力和解题能力,硕士生现在扩招泛滥,也大多只是浪费三年的时光而已,根本积累不出有教学价值的硕士论文。这些人毕业后当老师,只是瞎折腾学生而已,谈不上指导学生来刷题,不可能有那个能力的。或者从正面的角度说,具有这个能力的毕业生,已经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练好了的,其他学校我不知道,就首师大数学系的师范生情况来看,按照我的估计,应该不到3%,或者更少,也就是说,一年可能有一两个而已。
好老师难找,所以家长们对教育才会那么焦虑,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譬如,就高三总复习的每天做卷子来说,老师需要知道,提醒学生把刷题的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分开来做,如果混着弄,或者厚此而薄彼,效果肯定就差了一截。
刷题的第三种形式,可以称作“小组教练法“,是忆筛在小组学习形式之下的变形,就是两三个人一伙,互相给对方当教练,将大家不会的题,分为三组,每组题由一个人负责看答案,来当其他两人的教练,允许提问,教练给予提示,靠这个过程把题做出来,这种方式,不同于直接看答案,对于悟性的提高,很有益处。
这种方法很适合于奥数培训,针对的是难题,奥数虽然说在中国也是搞得很火热,但真正使用这种刷题的第三种形式的,估计极少吧。
忆筛,则相对更个人化一些,主要是自己在那儿给自己当教练,用时间来做积淀。数学成熟度的提高,离不开忆筛,华罗庚把它叫做“复盘”,写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面,文字很优美。
刷题的第四种形式,可能是通常所说的那种意思,针对考试的效益最大化,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复习到最多的题型,这个时候的方法,往往是阅读为主,即并不是自己主动做题,先判断会不会,如果特别清楚自己会的,连答案都不看,就跳到下一题;如果觉得自己会但还不是非常确定的,跟答案比较一下;如果自己没思路,没有清晰的想法,则跟前面的探索为主的形式不同,直接看答案,明白要点儿,标记该题,争取过一阵儿等自己忘了之后,再用第二种形式“忆筛”做出来。
所以说,第四种形式,其实还只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形。不能过早使用,因为如果没有练就数学的足够消化能力的话,这第四种形式,其实效果也不见得就能有多好,必须先把第一种形式的基础打好,前面打基础的时候,速度会慢些,后面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
正是因为“数觉”提高了,所以才有优异的考试成绩表现。熟能生巧,对于当今的考试来说,还是很管用的,从数觉的培养来看,大方向也没错,是必要的。
这种刷题,表现为“计时练习”,把积攒下来的经典题目凑成一张卷子来做,小孩子十分钟就够(就是那种心算练习),所以,刷题并不意味着时间长,学习是长久之功,每天十分钟,几年下来当非常可观,即使是高中生,那种高三每天做几张卷子的方式,并不可取,不在于突击,而在于长年的坚持,不在于多,而在于真正到位。
当然,这里所说的“多”,还需要正确理解,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够有的题会做,有的题不会做,这跟搞科研不一样,所以,最后的学习结果,还是要应付所有可能的题型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年复一年的认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每天都学一点,不搞那么累,贵在坚持。
刷题的第二种表现形式,自然针对的是那些不会做的题,看了答案,没有很好掌握的题。高中生阶段,有个名字,叫做“错题本”,而我则针对大学生阶段,取了个另外的名字“忆筛”,这种题,不止刷一遍,要筛好几遍,才能真正搞会。
很多学生,都轻视了数学难题的消化难度,以为看了答案就完事了。就我在首师大本科生教学所见,虽然社会上把“刷题”叫的牛哄哄的,好像每个孩子都在刷题似的。我没感觉到我的那些数学系本科生们从小有“刷题”的习惯,我不觉得他们刷过题,不管是第一种表现形式,还是第二种表现形式。 我曾经调查过,班上60多个同学里面,在高中阶段做过一年以上的错题本的同学,只有一人。
首师大数学系的学生,也不算太差了,高考重点线之上50分,北京6万个学生,有2万个能进入重点线,我们数学系的学生,大概排在9000名这个档次。
所以说,很多东西很简单,但真正坚持的人很少。叫嚣“刷题”,只是社会上的情绪渲染,很多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应该是非常少。
我们这些师范生,据说占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老师的一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刷题,就我所见,大学四年也学得稀松,根本就没有掌握合格的读书能力和解题能力,硕士生现在扩招泛滥,也大多只是浪费三年的时光而已,根本积累不出有教学价值的硕士论文。这些人毕业后当老师,只是瞎折腾学生而已,谈不上指导学生来刷题,不可能有那个能力的。或者从正面的角度说,具有这个能力的毕业生,已经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练好了的,其他学校我不知道,就首师大数学系的师范生情况来看,按照我的估计,应该不到3%,或者更少,也就是说,一年可能有一两个而已。
好老师难找,所以家长们对教育才会那么焦虑,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譬如,就高三总复习的每天做卷子来说,老师需要知道,提醒学生把刷题的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分开来做,如果混着弄,或者厚此而薄彼,效果肯定就差了一截。
刷题的第三种形式,可以称作“小组教练法“,是忆筛在小组学习形式之下的变形,就是两三个人一伙,互相给对方当教练,将大家不会的题,分为三组,每组题由一个人负责看答案,来当其他两人的教练,允许提问,教练给予提示,靠这个过程把题做出来,这种方式,不同于直接看答案,对于悟性的提高,很有益处。
这种方法很适合于奥数培训,针对的是难题,奥数虽然说在中国也是搞得很火热,但真正使用这种刷题的第三种形式的,估计极少吧。
忆筛,则相对更个人化一些,主要是自己在那儿给自己当教练,用时间来做积淀。数学成熟度的提高,离不开忆筛,华罗庚把它叫做“复盘”,写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面,文字很优美。
刷题的第四种形式,可能是通常所说的那种意思,针对考试的效益最大化,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复习到最多的题型,这个时候的方法,往往是阅读为主,即并不是自己主动做题,先判断会不会,如果特别清楚自己会的,连答案都不看,就跳到下一题;如果觉得自己会但还不是非常确定的,跟答案比较一下;如果自己没思路,没有清晰的想法,则跟前面的探索为主的形式不同,直接看答案,明白要点儿,标记该题,争取过一阵儿等自己忘了之后,再用第二种形式“忆筛”做出来。
所以说,第四种形式,其实还只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形。不能过早使用,因为如果没有练就数学的足够消化能力的话,这第四种形式,其实效果也不见得就能有多好,必须先把第一种形式的基础打好,前面打基础的时候,速度会慢些,后面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