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往事》口碑褒贬不一,这部电影何以在一些人眼中成了烂片?
《美国往事》在1984年02月17日波士顿首映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猫眼电影里被评9.1分,在豆瓣上有23万人打出9.1的高分。这是一部80年代的平民传记电影,讲述了一个叫noodle的小混混的一生。
本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主角的少年、中年、晚年。在叙述中,这三条时间线互相相交。电影中仿佛只有两件事是noodle认为最重要的。其一是对女神黛博拉永恒的爱,另一个是兄弟的情谊。
这两件事,稳居他的前两位。但可悲的是,无论是黛博拉还是他最好的兄弟马克斯,爱情和友谊从来都不是他们价值观中的第一。他们有他们更在乎的东西。于是,Noodles到老才发现恍如一场大梦。不同的人看这电影总有不同的感悟,不论是看懂与否,竟然都能产生一种沧桑感,仿佛跟着主角真的过了一生。值得被称道“美国往事”。
瑟吉欧·莱昂的《美国往事》是一个通过黑帮小混混面条的一生追逐、失去、幻灭的故事来体现美国20年代到60年代大时代背景以及一整代年轻人的成长历史的故事,《美国往事》历来被电影学院的许多老师当做是电影史上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这部电影的好,不仅体现在导演纯熟的电影技法上,也体现在编剧严密的环形叙事上,更体现在其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探寻上,它绝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黑帮电影,电影教科书的名号当之无愧。
镜头角度:老中青三个时期的时空转换尽显人生如梦
这部电影通过男主面条老年镜头,中年镜头,以及青年镜头的不断转换,采用回忆和现实来回反复,营造了一种人生如梦的特殊基调,不仅仅是紧扣其反思人生的主题,更有形式多样的转场,毫无痕迹的蒙太奇剪切等纯熟的镜头技法来紧紧抓住观众,让观众在影片亦真亦幻的叙事里忽略了这部电影的超长时长。
剧作角度:逻辑严密的环形叙述呈现出浓重的宿命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导演从镜头角度埋下了诸多伏笔,更是在剧作层面上穷尽心力,这部电影一共请了六个编剧,集齐了六个人的全部心力和反复研讨,使得影片里面每个细节都有所呼应,前后勾连,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逻辑网。随手举两个例子吧,比如在影片前半部分,面条在三个同伴死去后赶到火车站随机买的票是buffalo city,而到了影片中部,我们看到他们小时候挣到第一桶金去存钱的时候,背景音乐广播里播的就是buffalo city;再比如,面条出狱那会麦克斯开灵车去接他带了个姑娘,开玩笑说可惜她26岁就死了,结果后面我们就看到面条去拜祭亡友,除了事实上并没有死的麦克斯,其他两个的死亡年龄就是26岁……这样的例子在这部电影里俯拾皆是,看似随心的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正是这种设计,配合着镜头,呈现出一种浓重的宿命感,让人深感无力挣脱。
主题角度:以一场美国梦的破碎向人生严肃追问
《美国往事》并不是一部单纯的黑帮电影,也不仅仅是关于友情或者是爱情,它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反思和追问,从开头定下的灰暗而无奈的人生如梦的基调开始,这部电影就在不断通过循环往复的回忆和一次次看似巧合的应命情节在向观众传达着这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男主面条重情重义,可是最后无论是代表着“情”的爱人黛博拉,还是代表着“义”的麦克斯都背他而去,他空耗一生,直到暮然回首,才终于明白一切都是大梦一场,来与不来,爱与不爱,都不见得能改变什么。而那个背叛了面条的麦尔斯,固然夺得了他所希望的一切权力和财富,最后却因为无法面对面条而选择自杀,这样的一生,对于他来说,也绝不敢说是无怨无悔的。以及一心想做明星的黛博拉,不仅失去了深爱着自己的面条,到后来还是要以色侍人也失去了自我,这些人的美国梦一一破碎,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幻灭和虚无感。
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终成电影史上的教科书级佳作
自1984年上映以来,这部电影早已超越了导演的预期,之所以能发挥出这样超常的传播效果,也跟它的精益求精的主创团队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导演瑟吉欧·莱昂,还是皮耶罗·德·贝纳迪、莱奥纳多·本韦努蒂、弗兰科·奥卡利等六名编剧,都以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纯属技法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基础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再加上男主罗伯特·德尼罗,男二詹姆斯·伍兹,和女主伊丽莎白·麦戈文,也包括少年黛博拉的扮演者詹妮弗·康纳利等一众小演员的精彩演出,在每一个部分做到最好,才能最终呈现出来这样1+1>2的效果。让它在后世绽放出远远超出当初预期的效果。
无论你是想学习导演技法,还是想学习剪辑技巧,抑或者是想学习编剧技法,也或者只是想要看一部好电影,《美国往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像与幻觉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