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儒教跟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何不同?
儒教的养生代表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庸”,讲求人要顺应自然,不可轻易改变一些东西,而道教则不同,道教可以说是中医的起源,中医的产生与道教有着脱离不开的联系,道教则会讲究阴阳五行了,讲究相生相克的原理,就会让人们注意身体的内脏器官,而且会有相对应的疗法,使人们更加健康。
道教与中医有很大的关系。道教的始祖是黄帝,中医有一本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印证着道教与中医有着联系。中医治疗方法有方剂,针灸,祝由三种,到今日,而今祝由之法已失传,只有方剂和针灸任然沿用。祝由之法有民间道士还会一些,但屈指可数。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允执其中”;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以礼节之”的意思。《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表现,中庸影响十分大。
道教与医学最直接的关系,就是道教五行在医学中对应身体的代表。医学里五脏六腑与道教的五行学说是同根同源的对应关系。想要在医学上运用五行,就要了解五行在人体的代表,比如,金:在人体中代表肺部与大肠,在体外代表鼻子与皮肤。
元明清,中医逐渐把道教的一些养生手段,比如按摩,调息等等纳入了范围,道教的炼丹术则进了制药领域,而道教的医学典籍更是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医疗手段,比如东晋葛洪的《金匮药方》,南梁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