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

 我来答
海猎o
2022-10-13 · TA获得超过98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6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的字

zhǒng

zhǒng

(1) ㄓㄨㄥˇ

(2) 同“冢”。

(3) 郑码:BWGS,U:585A,GBK:8956

(4) 笔画数:13,部首:土,笔顺编号:1214513533434

(5) 释义:坟墓,如古冢、荒冢、衣冠冢。

(形声。从宀,豕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

同本义

冢,高坟也。――《说文》

掌公墓之地。――《周礼·冢人》

冢,秦晋之间或谓之陇。――《方言十三》

乃立冢土。――《诗·大雅·緜》。传:“大社也。”即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史记·高祖本纪》

其下两冢。――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野冢(荒郊野外的乱坟);疑冢(古代富贵之家所设的假坟,为的是与真坟相混,不让后人认出真坟);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冢

冢(冢)zhǒng高大的坟墓:皇帝~。泛指坟墓:荒~。

2.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 作动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3.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4. 文言文 字 词解释 求解答

精 jīng① 精米;上等的细米。

《庄子?人间世》:“鼓荚播~,足以食十人。”② 精华。

《阿房宫赋》:“齐楚之~英。”③ 精粹;精纯。

《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铜铸成。”④ 精良;精锐。

《赤壁之战》:“兵~粮多,足以立事。”⑤ 精美;美好。

《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妙细无双。”⑥ 精通;谙熟。

《冯婉贞》:“~技击者不过百人。”⑦ 精湛;精妙。

《卖油翁》:“吾射不亦~乎?”⑧ 精心;专一。《张衡传》:“~思附会,十年乃成。”

⑨ 精神;精力。《秋声赋》:“有动于中,必摇其~。”

⑩ 瘦,不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却才~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案 àn① 盛食物短腿不把盘.《长亭送别》:“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齐眉。”

② 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熟读精思》:“凡读书,需整顿几~。”

③ 文书;案卷.《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④ 通“按”.用手压或摁.《订鬼》:“则梦见夫人据~其身哭矣。”

⑤ 通“按”.察看;考察.《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⑥ 按照,依照.《荀子?不苟》:“国乱而治之者,非~乱而治之之谓也。”

⑦ 于是;就.《荀子?臣道》:“是~曰是,非~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系 "xì① 悬;挂。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向牛头充炭直。”② 梆缚;拴。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颈,委下命吏。”③ 拘囚;关押。

《谭嗣同》:“君既~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④ 继;连接。

班固《东都赋》:“~唐统,接汉绪。”⑤ 带子。

《陌上桑》:“青丝为笼~,桂枝为笼钩。”⑥ 世系;系统。

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梁日帝王孙。”⑦ 联系;关联。

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于诸侯哉。”⑧ 是。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拐子拐来卖的。”⑨ 附着;随着。

《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之矣。”属 zhǔ① 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② 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者百余人耳。”

③ 撰写。《屈原列传》:“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 通“嘱”。托付。

《岳阳楼记》:“~予作文以记之。”【又】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客。”⑤ 通“嘱”,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shǔ① 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② 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夸何也。”③ 部属。

《陈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④ 家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贫则面语之。”⑤ 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项 xiàng① 脖子的后部。《左传?成公十六年》:“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伏弢。”

【又】泛指脖子。张衡《西京赋》:“修额短~。”

② 种类;款目。

《宋史?兵志七》:“愿应募为部领人者,依逐~名目,权摄部领。” 邪 xié 邪恶;不正。

《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曲之害公也。”yé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马说》:“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腼 1.害羞,不自然 [publicity shy;bashful;blushing]未语人前先腼腆。

——《西厢记》 2. 使感到羞愧 相比 xiāng bǐ 1.互相联合,编在一起。 2.相近;差不多。

3.互相考校﹑比较。 4.相互勾结。

瞳子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 黑眼 1.方言词,行为,举止,言行或相貌让人看了不舒服,令人生厌.有时为加强情态也说黑瞎眼.参见"日眼" 例句: 1)这小子日眼(刺眼),却不算黑眼. 2)我们娘儿俩黑瞎你的眼,没有一点是处了. 3)不是看着你黑眼,人家也不会先别人. 黑眼 人体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筋之精为黑睛。”

即黑睛。 2. 慧眼 白眼指的是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刨判和力络 有没有打错字? 追问: 没有 追答: 那么硬要解释 根据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 这刨判应该为 开辟的意思 力络的话 没有具体的例句 难以判断 评论0 0 0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已解决问题:262,007,030 新手帮助 如何提问 如何回答 权威合作 企业合作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意见反馈及投诉 搜狗问问小程序 企业推广 – 输入法 – 浏览器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帮助 © 2019 SOGOU.COM 京ICP证050897号。

5. 解释古文和字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里的:有叫颜回的,好学 ,不指责别人,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笔下禽也。--史记里的,应该是高祖篇:陛下(指的是刘邦)不能带兵,却善于带将领(前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后个将是名字,就是将领,或者带兵的人)这就是为什么韩信(信就是韩信)成了您的手下(这个笔应该是个通假字,是麾下,麾下禽的意思就是别人的手下)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这个不知道出处,应该说的是唐朝的贾岛,鸟宿池边夜,僧推月下门。好像是这么写的,据说当时贾岛为了用“推”还是“敲”曾经思思考很久。这句的意思是:常常抬手做推和敲的姿势

引手的引是抬的意思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知道出处|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把墙淋坏了

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句没有上文,最后果然丧失了很多财产

螳螂委身曲附 附( ) 如我,能将几何 将( 把的意思,能把它怎么样)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尝(曾经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雨( 下雨) 不筑,必将有盗 盗( 贼)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说 亦云:也这样说的意思) 其家甚智其子 智(这个是个意动词,以其子为智,就是以为儿子很聪明的意思 )

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 字面上应该是最后,终了的意思) 亡(这里应该做丧失讲 )

说说我的见解,古文读的是个意境,很多东西是翻译不出来的,我们翻出来的东西会丧失了古文真正的味道,建议读古文的时候能少翻译多体会,告别这样教条的教育方式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