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是道教还是佛教的/观音是道教还是佛教的
展开全部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尊号义释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
************************************************************************
观音属于道教还是佛教?
记者:访问学者陈鼓应先生时,我们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观世音从道教成为佛教菩萨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们从这里开始。
楼宇烈:观音还是属于佛教。按照印度学者的考证,观音最初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神的信仰,后来传到印度,在佛教中演化成了观音——她是慈悲的象征,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佛教影响最广的一个菩萨。后来,观音信仰也影响到了道教,很多道观开始供奉她。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各个派别都很推崇观音,藏传佛教布达拉宫就是观音的道场。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把道教里信仰的一些人物纳入进来,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后相互认同。
记者:亦佛亦道的现象,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也解释了其绵延不绝的原因。
楼宇烈:对,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合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唐玄宗钦点了三部经典《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亲自做了注解,并在全社会推广阅读。这以后,“三教合流”基本定型。
接下来,是三教怎么配合的问题,最终变成了: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样一来,儒家用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协调人与天地万物或者说自然的关系,佛教协调身与心的关系,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现在,以佛教文化为例,它已经被认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一般的组成部分,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结构中的一部分。
认识自我
人的一切问题源于“看不破、放不下”
记者:你提到“以佛治心”,佛教里也讲,“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自性不归”可能正是现代人的特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压力大、节奏快、欲望多,迷失了自我。那么,首先,应如何认识自我?
楼宇烈:其实,这个问题……儒释道都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本性的问题,只是表达有所不同而已。你看,儒家讲要不失赤子之心,什么叫赤子?就是他的本来;道家讲我们要复归婴儿,道教中人要做神仙,《汉书·艺文志》对“神仙”下的定义是“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佛教讲,我们要回归心灵的本性。总体来说,都是在强调人的天性是平静、和谐、率真的。
人的这些本性,可以说是一种资质,但在社会生活里,很容易被你说的这些压力、欲望所遮盖。这时候,我们要通过学习、领悟、实践,在生活中进行体认,并自觉进行修正。
佛教当然能提供一些资源,比如说到人本性的迷失,我觉得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对外看不破,对自己放不下,可以说,人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这两点。为什么会这样?就在于没有认清世界的本质和自我的本质。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事物、生命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只是暂时的,认识了无常之后,就不会被名相所困惑而看不破,也不会执著于自我而放不下了。
安放身心
回归本性不是回归到兽性
记者:从这里来认识自我,会不会陷入虚无?
楼宇烈:很多人确实会产生你的这种疑惑,我无论怎么努力奋斗,反正都只是暂时的,只是一场梦,用这样消极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其实,认识无常,看清自我,我们才能真正珍视当下,珍惜当下。
一提到当下,马上有人反应,那就是赶紧赚钱,赢得名利嘛。在我看来,名利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是不是你用正当手段得来,又如何运用。要知道,名利很多时候是客观形成的,并不是你自己去追名逐利,而是你为社会做出了某种贡献,社会对你有所回报,得到回报之后并不是去满足私欲,而是激励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从道德层面来讲,这是不计名利只讲付出,儒家也是这么讲,董仲舒就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个社会,如果对这样的人不推崇,不给他一定的身份、地位、名誉的话,那就是社会的不公正,人们活着还有什么信心?反过来,社会给了你回报,你有了名利,不想着继续服务社会,而是谋取私利,你就“变质”了,名利成了枷锁。
在人生的过程中,佛教不是要你消极以对,而恰好是让我们认识之后,能够更加积极对待人生,面对现实。佛教文化的精髓是说你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后,要帮助大家来实现社会的净化,不只有自己的事情啊。现在有些人学佛之后,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了,一些企业家就是如此,平时劳累得简直受不了,学佛之后什么都放下,不打理企业,甚至连家庭都不要了,结果家人痛苦,工人失业,这样做是出于佛教精神吗?根本不是,反而是更加深了自我的迷失。再比如放生,很多人这样做,是为了得到自己的福报,为了自己好。“放生”本来的意思是要保护生命,随缘而护,路上看见一只狗它腿受伤了,躺在地上动不了,你去帮它包扎一下或者送到兽医院,不是刻意去放生。
记者:认识自我之后,怎么安放身心?
楼宇烈:回归本性。但是,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回归到兽性。人有本能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面和所有动物一样,又称为动物性,同时人也有人性的一面,只是我们现在用兽性来描述人性,人们停留在物欲层面,张扬欲望。在这一方面,人们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人进行有力的引导。
社会现实
我们的宗教教育几乎缺失了
记者:现在,一些寺庙开始重建,新建的佛像越发高大,新造佛运动甚嚣尘上,人们的需求也在增长,看起来,佛教文化正在复兴,但是,社会上并没有多少思想观念来深入影响更广大的人们,外在的发展与内在的需求并不相匹配。你怎么看待这一矛盾?
楼宇烈: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出了问题,还得从人自身来寻找解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切外力都是辅助的,一切的决定力量都来自你自己,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当自己的力量不能够完全掌控命运的时候,一定会生出对外在力量的需求,有时甚至觉得外力的帮助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于是去求神拜佛。问题是,你一天到晚在做坏事,然后去烧高香,去放生,求菩萨保佑,能行吗?另一个极端是,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事实上,这个“为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是通常误传的那样你为了自己可以不择手段。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双管齐下,一个是从佛教内部来说,要提升僧人的整体素质,包括对佛法的认识的素质,对自己日常行为的道德素质等,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让人们对佛教的根本理念有所了解,佛教不是等待、依赖所谓的佛、菩萨来获得保佑,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认识这个世界、人生的本质。这两个方面,都要发挥作用,以前讲“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现在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可是如果我们不相信作怪的和尚,而是平和地去了解佛法,那么你再作怪,也没有人来拜了。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六国易经峰会”,交近3000元的报名费,主要是演讲,其中有人说,念经就能治病。为什么这样的活动层出不穷?
楼宇烈:我看到了,就是忽悠!人们来参加这样的活动,都出于侥幸心理,希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完全依赖某个神或某种预测,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什么易经峰会之类的活动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记者: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何在?
楼宇烈:我们的文化教育出了问题,宗教教育几乎缺失了,怎么正确认识宗教,理解宗教,没有人跟你讲。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多数民众对宗教文化存在盲点,可以说是宗教文化盲,人们不理解宗教,看见的都是表面现象,以为基督教就是教堂礼拜,佛教就是进庙烧香。所以,一忽悠,一“神奇”,人们便一拥而上。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尊号义释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
************************************************************************
观音属于道教还是佛教?
记者:访问学者陈鼓应先生时,我们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观世音从道教成为佛教菩萨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们从这里开始。
楼宇烈:观音还是属于佛教。按照印度学者的考证,观音最初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神的信仰,后来传到印度,在佛教中演化成了观音——她是慈悲的象征,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佛教影响最广的一个菩萨。后来,观音信仰也影响到了道教,很多道观开始供奉她。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各个派别都很推崇观音,藏传佛教布达拉宫就是观音的道场。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把道教里信仰的一些人物纳入进来,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后相互认同。
记者:亦佛亦道的现象,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这也解释了其绵延不绝的原因。
楼宇烈:对,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合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唐玄宗钦点了三部经典《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亲自做了注解,并在全社会推广阅读。这以后,“三教合流”基本定型。
接下来,是三教怎么配合的问题,最终变成了: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样一来,儒家用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协调人与天地万物或者说自然的关系,佛教协调身与心的关系,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现在,以佛教文化为例,它已经被认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一般的组成部分,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结构中的一部分。
认识自我
人的一切问题源于“看不破、放不下”
记者:你提到“以佛治心”,佛教里也讲,“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自性不归”可能正是现代人的特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压力大、节奏快、欲望多,迷失了自我。那么,首先,应如何认识自我?
楼宇烈:其实,这个问题……儒释道都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本性的问题,只是表达有所不同而已。你看,儒家讲要不失赤子之心,什么叫赤子?就是他的本来;道家讲我们要复归婴儿,道教中人要做神仙,《汉书·艺文志》对“神仙”下的定义是“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佛教讲,我们要回归心灵的本性。总体来说,都是在强调人的天性是平静、和谐、率真的。
人的这些本性,可以说是一种资质,但在社会生活里,很容易被你说的这些压力、欲望所遮盖。这时候,我们要通过学习、领悟、实践,在生活中进行体认,并自觉进行修正。
佛教当然能提供一些资源,比如说到人本性的迷失,我觉得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对外看不破,对自己放不下,可以说,人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这两点。为什么会这样?就在于没有认清世界的本质和自我的本质。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事物、生命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只是暂时的,认识了无常之后,就不会被名相所困惑而看不破,也不会执著于自我而放不下了。
安放身心
回归本性不是回归到兽性
记者:从这里来认识自我,会不会陷入虚无?
楼宇烈:很多人确实会产生你的这种疑惑,我无论怎么努力奋斗,反正都只是暂时的,只是一场梦,用这样消极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其实,认识无常,看清自我,我们才能真正珍视当下,珍惜当下。
一提到当下,马上有人反应,那就是赶紧赚钱,赢得名利嘛。在我看来,名利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是不是你用正当手段得来,又如何运用。要知道,名利很多时候是客观形成的,并不是你自己去追名逐利,而是你为社会做出了某种贡献,社会对你有所回报,得到回报之后并不是去满足私欲,而是激励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从道德层面来讲,这是不计名利只讲付出,儒家也是这么讲,董仲舒就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个社会,如果对这样的人不推崇,不给他一定的身份、地位、名誉的话,那就是社会的不公正,人们活着还有什么信心?反过来,社会给了你回报,你有了名利,不想着继续服务社会,而是谋取私利,你就“变质”了,名利成了枷锁。
在人生的过程中,佛教不是要你消极以对,而恰好是让我们认识之后,能够更加积极对待人生,面对现实。佛教文化的精髓是说你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后,要帮助大家来实现社会的净化,不只有自己的事情啊。现在有些人学佛之后,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了,一些企业家就是如此,平时劳累得简直受不了,学佛之后什么都放下,不打理企业,甚至连家庭都不要了,结果家人痛苦,工人失业,这样做是出于佛教精神吗?根本不是,反而是更加深了自我的迷失。再比如放生,很多人这样做,是为了得到自己的福报,为了自己好。“放生”本来的意思是要保护生命,随缘而护,路上看见一只狗它腿受伤了,躺在地上动不了,你去帮它包扎一下或者送到兽医院,不是刻意去放生。
记者:认识自我之后,怎么安放身心?
楼宇烈:回归本性。但是,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回归到兽性。人有本能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面和所有动物一样,又称为动物性,同时人也有人性的一面,只是我们现在用兽性来描述人性,人们停留在物欲层面,张扬欲望。在这一方面,人们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人进行有力的引导。
社会现实
我们的宗教教育几乎缺失了
记者:现在,一些寺庙开始重建,新建的佛像越发高大,新造佛运动甚嚣尘上,人们的需求也在增长,看起来,佛教文化正在复兴,但是,社会上并没有多少思想观念来深入影响更广大的人们,外在的发展与内在的需求并不相匹配。你怎么看待这一矛盾?
楼宇烈: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出了问题,还得从人自身来寻找解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切外力都是辅助的,一切的决定力量都来自你自己,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当自己的力量不能够完全掌控命运的时候,一定会生出对外在力量的需求,有时甚至觉得外力的帮助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于是去求神拜佛。问题是,你一天到晚在做坏事,然后去烧高香,去放生,求菩萨保佑,能行吗?另一个极端是,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事实上,这个“为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是通常误传的那样你为了自己可以不择手段。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双管齐下,一个是从佛教内部来说,要提升僧人的整体素质,包括对佛法的认识的素质,对自己日常行为的道德素质等,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让人们对佛教的根本理念有所了解,佛教不是等待、依赖所谓的佛、菩萨来获得保佑,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认识这个世界、人生的本质。这两个方面,都要发挥作用,以前讲“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现在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可是如果我们不相信作怪的和尚,而是平和地去了解佛法,那么你再作怪,也没有人来拜了。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六国易经峰会”,交近3000元的报名费,主要是演讲,其中有人说,念经就能治病。为什么这样的活动层出不穷?
楼宇烈:我看到了,就是忽悠!人们来参加这样的活动,都出于侥幸心理,希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完全依赖某个神或某种预测,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什么易经峰会之类的活动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记者: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何在?
楼宇烈:我们的文化教育出了问题,宗教教育几乎缺失了,怎么正确认识宗教,理解宗教,没有人跟你讲。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多数民众对宗教文化存在盲点,可以说是宗教文化盲,人们不理解宗教,看见的都是表面现象,以为基督教就是教堂礼拜,佛教就是进庙烧香。所以,一忽悠,一“神奇”,人们便一拥而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