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体式的要点是什么?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体式的要点前人早已归纳为“八字”“九歌”。
形意“九歌”与“八字”诀是演好形意拳的要领歌诀,凡学练形意拳的朋友们不可不知。今将形意“九歌”与“八字”诀之意释如下,供形意拳同仁和武友们参考。
一、形意“九歌”也叫形意拳“开式九歌”,也有称其为“九数歌”。所谓“九歌”,是指在演练形意拳的过程中,对人体的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肛)九个部位姿势的要求。1、身,是人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上下肢和人的指挥机关头部。在演练形意拳的过程中,身的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拳式运动的质量和攻防技巧的发挥。所以要在意识为先导的作用下,根据拳式内容的要求,以腰为主轴,做到侧身调膀、含胸拔背,以带动四肢和肩胯进行科学合理的攻防运动。在演练过程中,最忌讳“前俯后仰,其势不正;左右歪邪,皆身是病;驼背弯腰,传授不高”。而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头要上顶,领起全身;舒展自然,不偏不倚;看斜是正,看正似斜;含胸拔背,吐吞自然。
2、肩,是臂的根节,也是“七拳”之一。
二、形意“八字诀”,也称其为“八字歌诀”,它是形意拳的术语之一。《形意母拳》中讲:“八字者,顶、扣、圆、敏、抱、垂、曲、挺是也”。这八字中,每个字都包含了三项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形意拳技法的基本特点。
1、顶。练形意拳要做到“三顶”,头要上顶(头之百会穴处有上悬之意),有冲霄破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头上顶就会领起全身,精神抖、豪气壮,头上顶可使肾气充分上达泥丸,使人养成豪爽的性格;手掌要外顶,有推山填海之功,手外顶可使气贯周身,力达筋梢,指如钢钩;舌要上顶,有一种吞狼咽虎之势、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的肾气,再使其下行归入丹田,蓄养丹田之真气(内气),形意拳谚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2、扣。形意拳谱中讲:“扣者有三”在演练或与人交手时,两肩要扣,这样可保证前胸空阔、气力到肘,包裹严密。形意“四象”中“熊膀”之一象,强调了两肩内扣,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既可有效地防护自身之要害,又可保证我进攻对手时的灵活敏捷。牙齿要扣,齿为骨梢,齿扣可使全身筋骨紧缩,精神立振;再者,只有齿扣才能有效地保证舌顶上腭。手指足趾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所谓手指扣,是说形意拳凡用掌的地方,手指的梢节要内扣如钢钩,拳谱中讲:“出势虎扑,起手鹰爪”即指此意。趾扣,是说脚趾要抓地,犹如大树生根,用犁耕地,以此来保证步法的稳健。
3、圆。圆者有三:滑背要圆,可有效地保证两肩的内扣和前胸空阔,气力催身和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即胸腰内含,两肘力全,使呼吸畅通;虎口要圆,是指拳式运动中手为掌时,虎口要撑圆,这样既符合起手鹰爪之势,手又有充分的包裹之力,内劳宫穴可以充分地放松,利于气血畅通。
4、敏。(也称为毒)形意拳谚中有“心要敏、手要毒、步要疾、招要绝”之说,拳谱中还有“心敏如狸猫捉鼠,眼敏如饥鹰观兔,手敏如扑羊之饿虎”的论述。心要敏,指头脑反应要快速敏捷,只有快,才能使对手防不胜防。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大活人而不是木偶,如果你头脑反应稍迟钝一点,就会被对方所吃掉,轻则受伤,重则损命,所以头脑反应必须要快速敏捷。眼要敏,这是因为眼是先行和尖兵,对方的一举一动首先要依靠眼的观察,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如果眼的观察略有迟缓,那么,自己必处背势,所以必须做到眼敏。手要敏,指手的动作要快速灵敏,因为人的两手是全身各个部位最灵活的,进攻和防守,两手占有重要的位置。拳谚讲:“出手似箭,变招似电”,“一分快,一分强,一寸长,一寸强”,“紧拿不如快打”等都是强调了一个快字。所以,必须养成出手似箭的习惯。
5、抱。形意拳谱中讲:“丹田抱气,则气不外散,击敌必准;胆量抱身,则遇敌有主,临危不乱;两肘抱力,则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此谓之三抱”。丹田抱气,是指在练拳时,应将内气聚于丹田由意识来支配气的运行,不能散乱。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动作松散,攻击无力。胆量抱身,是指遇到敌情时要心平气静,冷静对付,无任何着慌和恐怖感,拳谚讲:“艺高人胆大”,“无人似有人,有人似无人”,只要沉着冷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战胜对手。两肘抱肋,是指平时演练或与人交手时,要养成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自身的薄弱部位,使两拳出入不乱,以最短的距离去进攻对手。
6、垂,垂有三垂。拳谱中讲:“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气垂”,就是讲气沉丹田。形意拳讲究“意与气合”,在演练时要以意识为先导,采用腹式呼吸,将吸入的外气送入丹田,使丹田真气充盈。“两肩下垂”,是指两肩的关节要充分放松,使肩向下松沉,这样可以保证两臂运转灵活,自然顺畅,有效地避免僵滞的毛病。“两肘下垂”,是说两肘的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屈度,使肘尖向下垂沉,这样做可有效地保护两肋,两手自然护在腹前以防不测。
7、曲,“曲者有三”。形意拳谱中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以上所讲的三曲,都是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两肱宜曲,是说肘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屈度,形意拳门中讲究臂不直出,直则无力。两臂保持一定的屈度,一但进攻失败,可及时收回两臂,不被对方闪击;另外,在进攻对方时,在到达攻击目标的瞬间,两臂再突然加力向前打击,可提高攻击的力度,极利于弹劲和抖劲的发挥。两膝宜曲,是说两膝要有一定的屈度,这是形意拳中“四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体式歌诀讲:“三体一站四象分,下部鸡腿中龙身,熊膀猴相在上体,双目注视似猴鹰。”平时演练要用鸡腿,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与人较技时,鸡腿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进退敏捷,出入磨胫,膝扣裆严,蹬踢便利,所以两膝宜曲。手腕宜曲,指手腕要下塌,手掌竖起,腕部呈一定的屈度,这一要求在三体式的掌形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其意义与双肘保持适度的屈度有同样的作用。
8、挺,挺者有三。形意拳谱中讲:“颈要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颈项要挺,是讲在平时演练时,颈项要竖直,不偏不倚,但要求直而不僵;头向上挺起,就可领起全身,精神饱满,豪气迎人。脊骨要挺,指练拳时要使腰部自然地挺直,但不可僵硬,更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弯腰突臀。只有使腰部挺直,才能使拳式姿势正确,用力顺达,重心稳定。膝盖要挺,是指膝关节要保持在一定的位置挺住,而不是挺直,无论平时演练或散手较技,膝盖能否在一定的位置挺住,关系到步法的正确与否,同时也关系到进攻和防守的效果。所以,不能出现前腿的膝盖超过脚跟,后腿的膝盖超过脚尖的情况,超出这个范围,重心便发生偏离,降低了自身的稳定性,给对方造成攻击我的机会。
以上是关于形意拳“九歌”与“八字诀”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广大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如有不妥之处,诚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形意“九歌”与“八字”诀是演好形意拳的要领歌诀,凡学练形意拳的朋友们不可不知。今将形意“九歌”与“八字”诀之意释如下,供形意拳同仁和武友们参考。
一、形意“九歌”也叫形意拳“开式九歌”,也有称其为“九数歌”。所谓“九歌”,是指在演练形意拳的过程中,对人体的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肛)九个部位姿势的要求。1、身,是人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上下肢和人的指挥机关头部。在演练形意拳的过程中,身的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拳式运动的质量和攻防技巧的发挥。所以要在意识为先导的作用下,根据拳式内容的要求,以腰为主轴,做到侧身调膀、含胸拔背,以带动四肢和肩胯进行科学合理的攻防运动。在演练过程中,最忌讳“前俯后仰,其势不正;左右歪邪,皆身是病;驼背弯腰,传授不高”。而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头要上顶,领起全身;舒展自然,不偏不倚;看斜是正,看正似斜;含胸拔背,吐吞自然。
2、肩,是臂的根节,也是“七拳”之一。
二、形意“八字诀”,也称其为“八字歌诀”,它是形意拳的术语之一。《形意母拳》中讲:“八字者,顶、扣、圆、敏、抱、垂、曲、挺是也”。这八字中,每个字都包含了三项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形意拳技法的基本特点。
1、顶。练形意拳要做到“三顶”,头要上顶(头之百会穴处有上悬之意),有冲霄破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头上顶就会领起全身,精神抖、豪气壮,头上顶可使肾气充分上达泥丸,使人养成豪爽的性格;手掌要外顶,有推山填海之功,手外顶可使气贯周身,力达筋梢,指如钢钩;舌要上顶,有一种吞狼咽虎之势、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的肾气,再使其下行归入丹田,蓄养丹田之真气(内气),形意拳谚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2、扣。形意拳谱中讲:“扣者有三”在演练或与人交手时,两肩要扣,这样可保证前胸空阔、气力到肘,包裹严密。形意“四象”中“熊膀”之一象,强调了两肩内扣,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既可有效地防护自身之要害,又可保证我进攻对手时的灵活敏捷。牙齿要扣,齿为骨梢,齿扣可使全身筋骨紧缩,精神立振;再者,只有齿扣才能有效地保证舌顶上腭。手指足趾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所谓手指扣,是说形意拳凡用掌的地方,手指的梢节要内扣如钢钩,拳谱中讲:“出势虎扑,起手鹰爪”即指此意。趾扣,是说脚趾要抓地,犹如大树生根,用犁耕地,以此来保证步法的稳健。
3、圆。圆者有三:滑背要圆,可有效地保证两肩的内扣和前胸空阔,气力催身和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即胸腰内含,两肘力全,使呼吸畅通;虎口要圆,是指拳式运动中手为掌时,虎口要撑圆,这样既符合起手鹰爪之势,手又有充分的包裹之力,内劳宫穴可以充分地放松,利于气血畅通。
4、敏。(也称为毒)形意拳谚中有“心要敏、手要毒、步要疾、招要绝”之说,拳谱中还有“心敏如狸猫捉鼠,眼敏如饥鹰观兔,手敏如扑羊之饿虎”的论述。心要敏,指头脑反应要快速敏捷,只有快,才能使对手防不胜防。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大活人而不是木偶,如果你头脑反应稍迟钝一点,就会被对方所吃掉,轻则受伤,重则损命,所以头脑反应必须要快速敏捷。眼要敏,这是因为眼是先行和尖兵,对方的一举一动首先要依靠眼的观察,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如果眼的观察略有迟缓,那么,自己必处背势,所以必须做到眼敏。手要敏,指手的动作要快速灵敏,因为人的两手是全身各个部位最灵活的,进攻和防守,两手占有重要的位置。拳谚讲:“出手似箭,变招似电”,“一分快,一分强,一寸长,一寸强”,“紧拿不如快打”等都是强调了一个快字。所以,必须养成出手似箭的习惯。
5、抱。形意拳谱中讲:“丹田抱气,则气不外散,击敌必准;胆量抱身,则遇敌有主,临危不乱;两肘抱力,则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此谓之三抱”。丹田抱气,是指在练拳时,应将内气聚于丹田由意识来支配气的运行,不能散乱。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动作松散,攻击无力。胆量抱身,是指遇到敌情时要心平气静,冷静对付,无任何着慌和恐怖感,拳谚讲:“艺高人胆大”,“无人似有人,有人似无人”,只要沉着冷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战胜对手。两肘抱肋,是指平时演练或与人交手时,要养成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自身的薄弱部位,使两拳出入不乱,以最短的距离去进攻对手。
6、垂,垂有三垂。拳谱中讲:“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气垂”,就是讲气沉丹田。形意拳讲究“意与气合”,在演练时要以意识为先导,采用腹式呼吸,将吸入的外气送入丹田,使丹田真气充盈。“两肩下垂”,是指两肩的关节要充分放松,使肩向下松沉,这样可以保证两臂运转灵活,自然顺畅,有效地避免僵滞的毛病。“两肘下垂”,是说两肘的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屈度,使肘尖向下垂沉,这样做可有效地保护两肋,两手自然护在腹前以防不测。
7、曲,“曲者有三”。形意拳谱中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以上所讲的三曲,都是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两肱宜曲,是说肘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屈度,形意拳门中讲究臂不直出,直则无力。两臂保持一定的屈度,一但进攻失败,可及时收回两臂,不被对方闪击;另外,在进攻对方时,在到达攻击目标的瞬间,两臂再突然加力向前打击,可提高攻击的力度,极利于弹劲和抖劲的发挥。两膝宜曲,是说两膝要有一定的屈度,这是形意拳中“四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体式歌诀讲:“三体一站四象分,下部鸡腿中龙身,熊膀猴相在上体,双目注视似猴鹰。”平时演练要用鸡腿,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与人较技时,鸡腿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进退敏捷,出入磨胫,膝扣裆严,蹬踢便利,所以两膝宜曲。手腕宜曲,指手腕要下塌,手掌竖起,腕部呈一定的屈度,这一要求在三体式的掌形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其意义与双肘保持适度的屈度有同样的作用。
8、挺,挺者有三。形意拳谱中讲:“颈要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颈项要挺,是讲在平时演练时,颈项要竖直,不偏不倚,但要求直而不僵;头向上挺起,就可领起全身,精神饱满,豪气迎人。脊骨要挺,指练拳时要使腰部自然地挺直,但不可僵硬,更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弯腰突臀。只有使腰部挺直,才能使拳式姿势正确,用力顺达,重心稳定。膝盖要挺,是指膝关节要保持在一定的位置挺住,而不是挺直,无论平时演练或散手较技,膝盖能否在一定的位置挺住,关系到步法的正确与否,同时也关系到进攻和防守的效果。所以,不能出现前腿的膝盖超过脚跟,后腿的膝盖超过脚尖的情况,超出这个范围,重心便发生偏离,降低了自身的稳定性,给对方造成攻击我的机会。
以上是关于形意拳“九歌”与“八字诀”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广大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如有不妥之处,诚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展开全部
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练习形意拳,必须循序浙进。所谓循序淆进,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依阶而行,炼精化气、明劲、易骨,为第一步功夫;炼气化神、暗劲、易筋,为第二步功夫;化神还虚、化劲、易髓,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须分清要求、练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练习,既不可专求其一,也不可越阶而行。若专求其明劲(虽然明劲是运用时必不可少的劲),则太刚易折,而且年长日久;只练明劲而不另换劲,不但无益,而且会把筋骨练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损。因为明劲主刚,发力甚猛,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反受其害;若专求柔劲,又过柔不坚,不但长功缓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软拳。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是循序渐进,在练好第一步功夫之后,再练第二步功夫;继而进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经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说每层功夫,少则也需苦练三年,方能体会和领悟其中之奥妙。
当第一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劲已入骨之后,则应转换为第二步不同劲节(暗劲)的练法,不可固执专求其刚。”当第二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筋已入槽之后,就需要转入第三步(化劲)功夫,以入其化境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练习形意拳,必须循序浙进。所谓循序淆进,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依阶而行,炼精化气、明劲、易骨,为第一步功夫;炼气化神、暗劲、易筋,为第二步功夫;化神还虚、化劲、易髓,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须分清要求、练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练习,既不可专求其一,也不可越阶而行。若专求其明劲(虽然明劲是运用时必不可少的劲),则太刚易折,而且年长日久;只练明劲而不另换劲,不但无益,而且会把筋骨练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损。因为明劲主刚,发力甚猛,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反受其害;若专求柔劲,又过柔不坚,不但长功缓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软拳。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是循序渐进,在练好第一步功夫之后,再练第二步功夫;继而进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经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说每层功夫,少则也需苦练三年,方能体会和领悟其中之奥妙。
当第一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劲已入骨之后,则应转换为第二步不同劲节(暗劲)的练法,不可固执专求其刚。”当第二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筋已入槽之后,就需要转入第三步(化劲)功夫,以入其化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谓“三扣”。
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故谓“三圆”。
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谓“三抱”。
肩要下垂气力贯肘,肘要下垂气力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故谓“三垂”。
挺劲贯顶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梢,一身抖挺力达九霄,故谓“三挺”。
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速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故谓之“三弓”。
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膝摆步坳旋转灵通,故谓“三摆”。
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谓“三扣”。
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故谓“三圆”。
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谓“三抱”。
肩要下垂气力贯肘,肘要下垂气力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故谓“三垂”。
挺劲贯顶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梢,一身抖挺力达九霄,故谓“三挺”。
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速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故谓之“三弓”。
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膝摆步坳旋转灵通,故谓“三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孙氏形意拳教学——再讲三体式(自得园拳社孙伟老师演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