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什么是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教研活动的形式:
1.专题式教研:即教研时,教研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教研组是以音乐与相关文化为研究对象,先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围绕这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2.问题式教研:问题式教研与专题式教研的最大区别在于问题式教研解决的是个性问题,而专题式教研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问题式教研时可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利用教研的机会提出,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3.随机性教研:在教学中,倡导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比如:欣赏《渔舟唱晚》一课,在备课时,笔者发现教参中划分的乐段与自己的理解不一致,是按照教参的分析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笔者决定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提出后,大家畅所欲言,有的教师有多年的古筝教学经验,对这首古筝独奏曲谈了自己的见解,经过探讨,达成了共识,改变了教参的提示,使教学明确了方向。
4.互动式教研:组内教师上研讨课,上完课之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围绕本节课进行研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研讨 *** 同提高。
5.反思式教研:即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在探讨互动中,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求。每个单元结束后,大家结合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理性的分析,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问题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搞好教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形式。长期坚持搞教研活动,有利于及时地传递新的教学信息,推广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形式新,效益高的教研活动,更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如何才能搞好我们的教研活动呢?
一、转变观念,实现三大转变
1、改变“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状况
在一些学校,领导口头上说:“要把教研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研究的积极作用”,“教育要改革,教研要先行”等等,但实际上不能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学校只顾追求升学率,而把教研活动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要想真正把教研工作搞上去,领导必须明确教研与教改、教学的关系,带头参与,自觉遵守、依靠教研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现状。
2、改变教研是教研员和教研组长等少数人的事的状况
确立教师全面参与教研工作的观念,走出“教学研究是少数人的事,一般教师高不可攀”的认知误区。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替能,开发教师潜能的重要途径是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业务指导等方法把教师扶上马,多送几程后再放手,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3、改变“教好课,就可以了,没必要搞教研活动”的状况
教研活动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它体现了集体智慧,是对个人研究的补充,因此它有助于我们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上好课。
二、怎样组织教研组活动。
教研活动的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确立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是立足于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此,要事先根据形势以及教师实际确立中心议题,最好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并围绕中心议题拟好专题稿。第二,准备研究课。为了让参与活动的教师真正有所获,每次活动最好都围绕中心议题落实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组织者要与承担课的教师一起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再进行公开教学,以引起参与者深入思考一些问题。第三,展开讨论。组织者与参与者评课(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位中心发言人)。讨论时,提倡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第四,综合总结。组织者全面总结每次活动,并向教师们介绍一些最新的教改动态,提出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这四个步骤经过理论――实践――理性认识的环节和科学完整的过程,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实,有利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研组活动有哪些形式?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势必会被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所淘汰。教研组组长在活动中应创设学习氛围,开展如讲座、研讨、培训、自学等形式的学习。并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研教学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抓公开课教学,一是为了促使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二是为了促使教师间互研互学,增强教研,教改意识;三是为了鼓励教师勇于参与教改,勤于探索、锐意进取。公开课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示范课或研讨课,使他们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首先要保证是优质课,同时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他们在教学上日趋成熟。公开课教学还要与说课相结合,可采取先说课后上课的形式,用课堂教学来验证说课的理论与设想;也可采取先上课后说课的形式,通过说课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此外,还要组织好评课......>>
问题三:教研工作的本身意义在哪里? 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连接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开展教育研究,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确方法,措施、途径。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 ,通过教学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设 ;一个学校的发展 必须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术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
四、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的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素养和创造地实践的能力。参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培训教师的有效途经,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 。
问题四:教研组工作目标是什么 工作目标是让教师都搞好教学
问题五: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的具体表现在?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教师“匠”的意识。语文教师一般爱从技术性角度认识自己的职业,自称教书匠。因而缺乏对职业自身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没有将教学活动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认识,造成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封闭状态。教学活动中极其生动、深刻的理论性感受被非主体意识轻易地掩没了,甚至在自己深思熟虑后很有必要阐述的情况下,也因“我又不是搞研究的”而轻易放弃,形成教研的封闭。 二、教师自我攀比的意识。由于自我攀比心理作崇,造成自卑,导致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徘徊不前或浅尝辄止,因而缺乏肯定自己成果的勇气。当自己在精心设计教案或成功的教学实践后,有了成熟的见解,只因与其他教师一比,觉得“他肯定比我行”后,因而放弃自己的教研工作,这种自卑的攀比意识形成的心理差异直接导致行为、目的的实现,产生低效能,形成教研封闭。 三、过份强调谦虚美德。虚怀若谷是教师世代相袭的美德。由于教师过份持重谦虚美德,形成言语或行动的自守,因而教研成果不敢公开,怕失败、怕讽刺、更怕出风头。自视清高,止步不前是教师的通病;老练内向是教师推崇的涵养。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抱着“独善其身”的偈言,有的终身从事教学,到退休时却抱璞归山,无所作为,更无教研成果。 四、谈“研”色变。不少语文教师,嘴里虽挂着教研,但一听到“教研”二字,谈虎色变,气虚力短。居然将自己的教学总结看得高深莫测,不愿交流,自然否定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被动,人云亦云,举足不前,致使教研封闭。 五、缺乏竞争意识。教师一般群体意识重,只注重舆论评价,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教久了就熟了”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掩盖了积极的开拓精神,不思进取,不重教研,形成封闭。 其二是从事教研的客观因素导致教研的封闭,具体表面在五个方面: 一、群体性趋后意识作崇。由于市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教学教研活动出现或多或少的群体性趋后意识:大家落后,举众高兴;谁要领先,众人皆怒;谁搞教研或总结成果,谁就是争名利、出风头;或讽刺挖苦,或造谣中伤,或怒目相视,这给教研活动或多或少带来不利影响。勇者也只好退避三舍,致使教研封闭。 二、教研员与教学实践脱节。各级教研员,有的曾经教过书,有的只在基层蹲过点,有的根本没教过书,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当然谈不上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与教师各自为阵,一方闭门造车,一方我行我素。教研员精心撰写的论文,教师认为不着边际,不屑一顾。教研员则认为教师水平低,看不懂。双方各执已见,影响教研的开展。另外,有的教研员怕自己的成果被教师盗用,戒备森严,形成教研封闭。 三、社会不重视教研。有人发表文学作品,新闻舆论视若上宾,称为作家。如果有人发表了教研文章,不但得不到社会承认,而且讥为“疯子”,自讨苦吃。学校领导则视为“不务正业”,从各方面刁难教师,致使语文教研封闭。 四、教研信息闭塞和信息垄断。中层或高层教研机构的教研课题不公开,研究限于少数人或个人活动。有的甚至从地区或个人出发垄断教研信息,客观上造成教研的封闭。 五、教学上非正常状态的干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用非正常的教学手段,扩大训练,滥用复习资料。不少教研员也追求经济效益,在复习资料上花工夫,因而对教学缺乏科学思考,造成教研自行封闭。教师为获取升学奖,也无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研,客观上造成教研封闭。
问题六:怎样组织教研活动 1、活动主题与目标的策划。方法的困惑往往是目标的迷失。任何一次活动的内容、方法、形式等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在策划教研活动是首先应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例如,要搞一次公开课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介绍推广一种新的教学经验或方法,还是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某一倾向性问题,还是针对教师普遍渴望解决的某一困惑的问题?是解决新课程下三维目标的设计问题,还是解决新课程下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总之,任何一次活动,必须先要搞清楚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教研工作负担着教学服务、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的任务,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无疑要急广大教师之所急,及时为基层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所以,活动需要第一层次的目标应是为基层校搭建一个分享成果、研究问题的舞台,而问题的挖掘和选择更需要教研员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关注一线教师的热切需要。
2、话题切入点的策划。来自一线教师的教研问题可能很多,但是哪些是更重要的、更关键的问题呢?这就有一个筛选的问题。因为一次教研活动只能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亟待解决下面一些问题:(1)教学目标问题。由于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就变得难以把握,究竟该保持学科的个性呢,还是去追求学科之间的共性?(2)教材使用问题。由于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教师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教学时常常把握不住重点,瞄不准难点。(3)教师的职责问题。新课程强 *** 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还需不需要扮演传授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如何避免“失职”、“侵权”的尴尬?(4)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强调提供现实背景,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课都必须创设情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另外,还有多媒体的运用问题、课堂常规问题等等。显然,这么多问题不可能寄希望于一次活动能够解决,通过筛选就可挑出以下一些话题:教学情景如何创设更为有效?如何发挥教材主题图的作用?如何倡导并落实算法多样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构建活动素材?如何恰当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这样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筛选,把问题相对集中一些、具体一些,也是出于提高开放式研讨效率考虑。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既要尊重基层老师的意见,也不能过分迁就基层老师的意见,教研员要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敢于拿出自己的意见。
3、教研形式的策划。教研形式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教研效果。程桂芳老师老师曾对本人承担的数学学科三、四年级86名任课教师作过问卷调查,题目是“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需求调查”。其中教研活动方式的统计结果如表4―1~表4―4所示(即那些教研活动形式教师最愿意参与,最受益)
问题七: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研活动的特点和目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教研活动就是瞎研究、空研究。其次,要做教研活动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再次,要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 当前,在中学中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即大家都嚷着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听课),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知道怎样去搞教研,特别是对一些教改实验、专题研究更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第二,要使教研活动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首先,我们要正视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意义。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无可选择地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动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研活动能力,那就意味着缺少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就意味着很难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我们要懂得一些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师片面地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应学会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动很强调集体研究,教师就要学会如何参加集体研究,如何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学会将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再比如,要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就必须学会如何选题、如何控制实验过程、如何结题等等。一句话,就是教师绝不能只凭个人意志、只凭自我感觉、只凭工作习惯或只凭几分热情去搞教研活动,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再次,我们要学会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职业形象。由于教研活动是在本校展开的,是针对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这种实用性的研究,很容易显性形成教师实用性的教学教研素质和后发优势,以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名师就是通过教研活动造就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来重塑自己的职业形象,教师有机会通过教研活动来形成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教师应善于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第三,要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许多科研课题往往来自教学中的一得,许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师也多得益于教学实际的锻炼。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就是......>>
问题八:日常教研活动带给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教学水平的提高。
看到自己的不足。
问题九:开展校本教研对教师有什么意义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 *** 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问题十: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形式 根据目的不同,教研活动的内容也不同。
1,专题研究某个问题的,叫专题研究.
2,常规的教研课的,叫年级公开课矗是每个年级中的每个人都要上的.
3,还有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或者是同构异课。
4,另外还有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知识竞赛等。
开展教研活动的形式:
1.专题式教研:即教研时,教研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教研组是以音乐与相关文化为研究对象,先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围绕这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2.问题式教研:问题式教研与专题式教研的最大区别在于问题式教研解决的是个性问题,而专题式教研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问题式教研时可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利用教研的机会提出,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3.随机性教研:在教学中,倡导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比如:欣赏《渔舟唱晚》一课,在备课时,笔者发现教参中划分的乐段与自己的理解不一致,是按照教参的分析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笔者决定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提出后,大家畅所欲言,有的教师有多年的古筝教学经验,对这首古筝独奏曲谈了自己的见解,经过探讨,达成了共识,改变了教参的提示,使教学明确了方向。
4.互动式教研:组内教师上研讨课,上完课之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围绕本节课进行研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研讨 *** 同提高。
5.反思式教研:即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在探讨互动中,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求。每个单元结束后,大家结合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理性的分析,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问题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搞好教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形式。长期坚持搞教研活动,有利于及时地传递新的教学信息,推广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形式新,效益高的教研活动,更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如何才能搞好我们的教研活动呢?
一、转变观念,实现三大转变
1、改变“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状况
在一些学校,领导口头上说:“要把教研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研究的积极作用”,“教育要改革,教研要先行”等等,但实际上不能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学校只顾追求升学率,而把教研活动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要想真正把教研工作搞上去,领导必须明确教研与教改、教学的关系,带头参与,自觉遵守、依靠教研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现状。
2、改变教研是教研员和教研组长等少数人的事的状况
确立教师全面参与教研工作的观念,走出“教学研究是少数人的事,一般教师高不可攀”的认知误区。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替能,开发教师潜能的重要途径是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业务指导等方法把教师扶上马,多送几程后再放手,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3、改变“教好课,就可以了,没必要搞教研活动”的状况
教研活动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它体现了集体智慧,是对个人研究的补充,因此它有助于我们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上好课。
二、怎样组织教研组活动。
教研活动的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确立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是立足于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此,要事先根据形势以及教师实际确立中心议题,最好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并围绕中心议题拟好专题稿。第二,准备研究课。为了让参与活动的教师真正有所获,每次活动最好都围绕中心议题落实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组织者要与承担课的教师一起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再进行公开教学,以引起参与者深入思考一些问题。第三,展开讨论。组织者与参与者评课(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位中心发言人)。讨论时,提倡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第四,综合总结。组织者全面总结每次活动,并向教师们介绍一些最新的教改动态,提出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这四个步骤经过理论――实践――理性认识的环节和科学完整的过程,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实,有利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研组活动有哪些形式?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势必会被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所淘汰。教研组组长在活动中应创设学习氛围,开展如讲座、研讨、培训、自学等形式的学习。并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研教学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抓公开课教学,一是为了促使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二是为了促使教师间互研互学,增强教研,教改意识;三是为了鼓励教师勇于参与教改,勤于探索、锐意进取。公开课的教学要体现层次性,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示范课或研讨课,使他们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首先要保证是优质课,同时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他们在教学上日趋成熟。公开课教学还要与说课相结合,可采取先说课后上课的形式,用课堂教学来验证说课的理论与设想;也可采取先上课后说课的形式,通过说课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此外,还要组织好评课......>>
问题三:教研工作的本身意义在哪里? 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连接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开展教育研究,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确方法,措施、途径。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 ,通过教学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设 ;一个学校的发展 必须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术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
四、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的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素养和创造地实践的能力。参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培训教师的有效途经,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 。
问题四:教研组工作目标是什么 工作目标是让教师都搞好教学
问题五: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的具体表现在?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教师“匠”的意识。语文教师一般爱从技术性角度认识自己的职业,自称教书匠。因而缺乏对职业自身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没有将教学活动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认识,造成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封闭状态。教学活动中极其生动、深刻的理论性感受被非主体意识轻易地掩没了,甚至在自己深思熟虑后很有必要阐述的情况下,也因“我又不是搞研究的”而轻易放弃,形成教研的封闭。 二、教师自我攀比的意识。由于自我攀比心理作崇,造成自卑,导致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徘徊不前或浅尝辄止,因而缺乏肯定自己成果的勇气。当自己在精心设计教案或成功的教学实践后,有了成熟的见解,只因与其他教师一比,觉得“他肯定比我行”后,因而放弃自己的教研工作,这种自卑的攀比意识形成的心理差异直接导致行为、目的的实现,产生低效能,形成教研封闭。 三、过份强调谦虚美德。虚怀若谷是教师世代相袭的美德。由于教师过份持重谦虚美德,形成言语或行动的自守,因而教研成果不敢公开,怕失败、怕讽刺、更怕出风头。自视清高,止步不前是教师的通病;老练内向是教师推崇的涵养。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抱着“独善其身”的偈言,有的终身从事教学,到退休时却抱璞归山,无所作为,更无教研成果。 四、谈“研”色变。不少语文教师,嘴里虽挂着教研,但一听到“教研”二字,谈虎色变,气虚力短。居然将自己的教学总结看得高深莫测,不愿交流,自然否定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被动,人云亦云,举足不前,致使教研封闭。 五、缺乏竞争意识。教师一般群体意识重,只注重舆论评价,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教久了就熟了”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掩盖了积极的开拓精神,不思进取,不重教研,形成封闭。 其二是从事教研的客观因素导致教研的封闭,具体表面在五个方面: 一、群体性趋后意识作崇。由于市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教学教研活动出现或多或少的群体性趋后意识:大家落后,举众高兴;谁要领先,众人皆怒;谁搞教研或总结成果,谁就是争名利、出风头;或讽刺挖苦,或造谣中伤,或怒目相视,这给教研活动或多或少带来不利影响。勇者也只好退避三舍,致使教研封闭。 二、教研员与教学实践脱节。各级教研员,有的曾经教过书,有的只在基层蹲过点,有的根本没教过书,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当然谈不上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与教师各自为阵,一方闭门造车,一方我行我素。教研员精心撰写的论文,教师认为不着边际,不屑一顾。教研员则认为教师水平低,看不懂。双方各执已见,影响教研的开展。另外,有的教研员怕自己的成果被教师盗用,戒备森严,形成教研封闭。 三、社会不重视教研。有人发表文学作品,新闻舆论视若上宾,称为作家。如果有人发表了教研文章,不但得不到社会承认,而且讥为“疯子”,自讨苦吃。学校领导则视为“不务正业”,从各方面刁难教师,致使语文教研封闭。 四、教研信息闭塞和信息垄断。中层或高层教研机构的教研课题不公开,研究限于少数人或个人活动。有的甚至从地区或个人出发垄断教研信息,客观上造成教研的封闭。 五、教学上非正常状态的干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用非正常的教学手段,扩大训练,滥用复习资料。不少教研员也追求经济效益,在复习资料上花工夫,因而对教学缺乏科学思考,造成教研自行封闭。教师为获取升学奖,也无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研,客观上造成教研封闭。
问题六:怎样组织教研活动 1、活动主题与目标的策划。方法的困惑往往是目标的迷失。任何一次活动的内容、方法、形式等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在策划教研活动是首先应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例如,要搞一次公开课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介绍推广一种新的教学经验或方法,还是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某一倾向性问题,还是针对教师普遍渴望解决的某一困惑的问题?是解决新课程下三维目标的设计问题,还是解决新课程下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总之,任何一次活动,必须先要搞清楚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教研工作负担着教学服务、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的任务,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无疑要急广大教师之所急,及时为基层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所以,活动需要第一层次的目标应是为基层校搭建一个分享成果、研究问题的舞台,而问题的挖掘和选择更需要教研员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关注一线教师的热切需要。
2、话题切入点的策划。来自一线教师的教研问题可能很多,但是哪些是更重要的、更关键的问题呢?这就有一个筛选的问题。因为一次教研活动只能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亟待解决下面一些问题:(1)教学目标问题。由于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就变得难以把握,究竟该保持学科的个性呢,还是去追求学科之间的共性?(2)教材使用问题。由于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教师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教学时常常把握不住重点,瞄不准难点。(3)教师的职责问题。新课程强 *** 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还需不需要扮演传授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如何避免“失职”、“侵权”的尴尬?(4)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强调提供现实背景,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课都必须创设情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另外,还有多媒体的运用问题、课堂常规问题等等。显然,这么多问题不可能寄希望于一次活动能够解决,通过筛选就可挑出以下一些话题:教学情景如何创设更为有效?如何发挥教材主题图的作用?如何倡导并落实算法多样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构建活动素材?如何恰当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这样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筛选,把问题相对集中一些、具体一些,也是出于提高开放式研讨效率考虑。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既要尊重基层老师的意见,也不能过分迁就基层老师的意见,教研员要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敢于拿出自己的意见。
3、教研形式的策划。教研形式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教研效果。程桂芳老师老师曾对本人承担的数学学科三、四年级86名任课教师作过问卷调查,题目是“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需求调查”。其中教研活动方式的统计结果如表4―1~表4―4所示(即那些教研活动形式教师最愿意参与,最受益)
问题七: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研活动的特点和目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教研活动就是瞎研究、空研究。其次,要做教研活动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再次,要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 当前,在中学中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即大家都嚷着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听课),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知道怎样去搞教研,特别是对一些教改实验、专题研究更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第二,要使教研活动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首先,我们要正视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意义。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无可选择地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动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研活动能力,那就意味着缺少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就意味着很难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我们要懂得一些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师片面地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应学会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动很强调集体研究,教师就要学会如何参加集体研究,如何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学会将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再比如,要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就必须学会如何选题、如何控制实验过程、如何结题等等。一句话,就是教师绝不能只凭个人意志、只凭自我感觉、只凭工作习惯或只凭几分热情去搞教研活动,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再次,我们要学会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职业形象。由于教研活动是在本校展开的,是针对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这种实用性的研究,很容易显性形成教师实用性的教学教研素质和后发优势,以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名师就是通过教研活动造就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来重塑自己的职业形象,教师有机会通过教研活动来形成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教师应善于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第三,要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许多科研课题往往来自教学中的一得,许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师也多得益于教学实际的锻炼。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就是......>>
问题八:日常教研活动带给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教学水平的提高。
看到自己的不足。
问题九:开展校本教研对教师有什么意义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 *** 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问题十: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形式 根据目的不同,教研活动的内容也不同。
1,专题研究某个问题的,叫专题研究.
2,常规的教研课的,叫年级公开课矗是每个年级中的每个人都要上的.
3,还有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或者是同构异课。
4,另外还有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知识竞赛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
2024-10-21 广告
2024-10-21 广告
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是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装备专业展会,以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推广、聚焦联系和交易、产学研结合与产业联动等为功能,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大、影响广、专业性强的品牌展会。主办方拓银展览上海有...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