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何没能镇守住荆州?
赤壁之战孙刘大胜,开始分割胜利果实,刘备本是 一无所有,在鲁肃的建议下,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是孙刘两家第一次分割荆州,这是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略。在自己处于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向比自己弱小的对方做出大幅让步。一方面体现出鲁肃高度的政治策略。另一方面,鲁肃真的把刘备看走眼了,这一点就不如曹操的眼光准确 。至少在利益面前,刘备不会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当时曹操正在饮酒,微微的醉意上来了,吩咐左右拿来笔砚,想做一首《铜雀台诗》。还没下笔,忽报:
“东吴使华歆上表请奏,求封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把妹子嫁给刘备,荆州九郡大半已经归属于刘备所有。“
曹操听了再吃一惊,手忙脚乱,投笔于地。程昱问:
“丞相在千万马之中,箭林石雨之中,都毫无畏惧;怎么听说刘备了荆州,就如此惊慌失措?”操说了:
“刘备,这人可是人中之龙,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舞台而已。现在得到荆州,等于是困龙入大海矣。我怎么能不心急呢!”
想起当年刘备寄于自己篱下时,有一次曹操在刘备耳边无意间吐露真言说
“今天下英雄,就数我和你。袁本初之流,不足挂齿”
刘备当时也惊惧得掉了筷子,幸亏一声震天雷才掩饰了过去,看来当时自己还是放虎归山了。
得到了南郡,这回刘备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这也应该归功于鲁肃。刘备进入益州的路打开了,当初与诸葛亮设计三分天下的计划将得以实现。
其实真应该感谢鲁肃这一时代落实三分天下的战略家,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也只是设想,当时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鲁肃主动提出联盟,刘备是没有任何资本与孙权谈联盟之事。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手也应该是杜撰出来的,至少夸大了作的作用。
《三国演义》其实是贬低了鲁肃的英雄形象。从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到借荆州与刘备巩固同盟等决策,都是鲁肃一手操作得出的结果。只是《三国演义》却把这些功劳全算在诸葛亮头上,可怜的鲁子敬则被描写成一个奔波于刘备、孙权之间的懦弱可笑的老好人使者。
很快到了建安二十年,也就是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开始羽翼丰满,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交涉,要求返还荆州。对此,刘备的答复是:“等我得了凉州就还。”这百分之百的耍赖,从最开始提出借荆州的时候这等于是回绝了孙权的要求,估计刘备就没有打算归还。“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话估计就是这么来的。
孙权大怒,派吕蒙袭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感到事态严重,从成都回到公安,命令镇守江陵的关羽夺回三郡。孙权也亲自赶到鲁肃驻守的陆口,派鲁肃率兵抵御关羽。两军剑拔弩张,吴蜀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曹操发兵进攻益州北边的汉中。刘备慌了手脚,只好向孙权提出讲和。孙权再次派诸葛瑾与刘备交涉讲和的条件。交涉的结果是:
孙刘以湘江为界分荆州,孙权分了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而刘备占据零陵、武陵、南郡。这次讲和,孙权得到的只是长沙南部和桂阳,而刘备却得到了南郡的所有地方,条件对刘备非常有利。想必这里面肯定少不了鲁肃的努力和调解。
为争夺荆州,鲁肃与关羽两军对峙,形势紧迫。这时,鲁肃邀请关羽会谈。双方让兵马停在百步以外,只有少数兵马单刀赴会。会谈中鲁肃数落了关羽和刘备的不仁不义。据说关羽被说得无言以对。不过,这次会谈中,鲁肃肯定向关羽提示了妥协的条件(让三郡),不然鲁肃没有必要专门请关羽上门会晤。而鲁肃痛斥关羽的话,实际上是骂给自己身后的东吴将校们听得,说白了,也是骂给以孙权为首的强硬派们听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我们国家真心诚意将土地暂时借给你们安身,是因为当时你们被曹操打得满地找牙,无有立足之地。既然现在已经得到益州,却没有奉还荆州意思,那么就只要求你们归还三郡,而你们还是赖账。”话未说完,会议上在座的一个人插话偷换概念:“这土地嘛,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来一家永远占住不放的道理。”,我去,这完全是强词夺理,鲁肃大声地斥责那人“你丫找抽啊”,言语脸色十分严厉。关羽站起身来打了个圆场说:“这些自然是国家大事,他知道什么!”同时使眼色让那人离开。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于是以湘水划界,平分荆州之地,两国就此罢兵。
鲁肃因为与关羽驻地相邻,常受到关羽军的挑衅,但鲁肃总能从大局出发,极力缓和紧张局势。第二次和平分割荆州完全是鲁肃从中斡旋的结果。
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单刀赴会这一情节又被写得物是人非了:关羽威风凛凛,义正言辞,而鲁肃完全唯唯喏喏,最后狼狈离席。
鲁肃死后,东吴集团里再也没有像他那样重视孙刘同盟的人,又加上关羽打仗失利,败走麦城,荆州全部被孙权占领。不得不说在这个期间,关羽是需负很大的责任,因为东吴在鲁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对刘备作出了最大的让步。
可能被关羽误读为软弱可欺。所以,一而再地犯着严重的错误。刘备一心只放在益州、汉中扩大势力,忽略了与东方孙权的同盟关系。这和刘备一直过于依赖鲁肃的说服调解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孙权接回孙尚香就已经是一个断交前的警告了,但刘备却没有认真看待这件事,忽略此事的严重性。
镇守荆州的关羽又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孙权曾想为儿子向关羽提亲,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但不许婚还大骂孙权使者:“犬子焉配虎女”,出口伤人是有点过分了。
鲁肃死后,孙权在联盟政策上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关羽和刘备却蒙在鼓里全然不知。所以孙刘联盟破裂是迟早的事,地主和农民的角色随时会发生转变。看看孙权如何调整策略,与曹操结盟,共同对付刘备。
备赖账不还荆州,加上关羽不注意与东吴处理好关系,而且咄咄逼人的挑衅让孙权感到非常不安心。虽说经过第二次分割,在鲁肃的维持下,双方相互平安了数年。
但是这一直是孙权心中的一个纠结。自己打下的荆州被刘备这老小子占着,心里如鲠在喉。肯定不爽。
没过几年,鲁肃也随周瑜而去。鲁肃的后任者吕蒙,吕蒙可不是善茬,他可是一直主张赶走刘备,夺回荆州。他认为在北方与曹操继续抗争已意义不大,捞不到什么实处,建议孙权不如攻打关羽夺回荆州。孙权认为吕蒙说的有道理,于是与曹操讲和。为麻痹关羽,吕蒙的计谋十分巧妙。吕蒙本来就多病,这次他假称病情恶化离开陆口。然后派年轻的陆逊接替他的职务。陆逊到任后,像过去鲁肃那样对关羽十分低姿态,甚至是加倍的殷勤。关羽因此非常轻看陆逊,放松了警惕,果然把配备在江陵与吴交界处的守备军调出增援樊城。关羽的后方因此空虚。
对曹操来说,与孙权结盟停战,虽然使他能调遣合肥兵力救援樊城,但援军不能立即赶到,远水不解近渴。司马懿等人给曹操献计,以割让荆州南部给孙权作为交换条件,让孙权派兵从背后袭击关羽。这里因两者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一拍即合。孙权马上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袭击关羽,又要求曹操替他保密。
但曹操却故意把孙权写的信,分别用箭射入樊城城内和关羽营中。被关羽和洪水围困的樊城守军得到消息后,士气大振决不投降;
而关羽得到孙权的信,却以为是离间之计,对孙权的背叛却半信半疑,眼看樊城就要陷落,关羽又不忍放弃,关羽犹豫再三决定不撤军,继续围城。这个决定使关羽失去了自救的机会,以至于最后陷入绝境。
一切都在曹操算计之中。与孙权结成同盟,利用孙权袭击关羽,自己坐享渔翁之利,在这一点上曹操的战略是非常老谋深算的。
吕蒙为偷袭江陵做了周密策划,他挑选精兵藏在船舱里,又叫船夫装扮成商人,昼夜兼行,深入荆州。
而留守公安、江陵的分别是士仁和麋芳,这两人为关羽攻打樊城供给军资,关羽认为不够迅速,扬言回来后要处罚他们,因此他们对关羽心有不满。吕蒙一到,士仁和麋芳先后投降。关羽傲慢气盛在这里也害了自己。
听到江陵失守的消息,关羽急忙从樊城撤兵南归。在回江陵的路上,关羽几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直到这时关羽还不愿意相信孙权已经背叛了自己。吕蒙进入江陵后,对城内百姓,特别是出征樊城的将士家属厚加抚慰,又款待关羽的使者。
使者回去告诉军中士兵。关羽手下将士得知家中平安,受到感化无意再战。这时,孙权也亲自进入江陵,一面致力于收揽人心,一面派陆逊占领江陵西边的宜都、夷陵,以防御益州的刘备。
关羽撤到江陵北边的麦城,自知大势已去。这时孙权派人向关羽劝降,关羽假装投降,从麦城突围逃走。但孙权早已安排朱然与潘璋截断了关羽的去路,关羽和儿子关平被擒,最终被斩杀。
时值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从樊城撤兵时,曹仁本想趁机追击抓获关羽,但谋士赵俨劝他不要追,曹操也命令放走关羽。曹操的战略就是要让关羽和孙权互斗,自己坐享渔翁之利。
可是,曹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没料到关羽这么快就失败被杀,孙权这么不费力就取得了荆州。当然这都是吕蒙周密计划的结果。孙权把关羽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内心虽然懊恼,最后还是如约封孙权为荆州牧。
关羽被杀不久,吕蒙也因旧疾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到了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曹操也病死。这两个人的死都发生在关羽死后不久,虽然纯属偶然,但无疑给人们也带来了无限遐想。
所以在罗老夫子的《三国演义》里,不仅吕蒙和曹操被关羽冤魂附体死于报应,连朱然和潘璋后来也在夷陵之战中被赵云和关羽的次子关兴所杀。实际上,朱然和潘璋后来还活了很多年。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段写关羽冤魂不散飘落玉泉山与老僧普净再会的场面。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在汜水关曾被普净救过一命。这次关羽又受普净指点而开悟。不过,这段故事可能应该是在关羽崇信比较盛行的唐代以后才出现的。普净以及关羽的忠实部下周仓都是虚构的人物。
关羽死后,孙权掌握了整个荆州南部,后来的魏、蜀、吴三国的领土基本上是在这个时候确定的。孙权取得荆州成为这次战争的最大获利者。为达到目的,他放弃了与刘备的同盟关系,与曹操联手,更进而向魏称臣纳贡表示服从,孙权本来就能屈能伸,而且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服从,对孙权并没有什么实质损失。
关羽没守住荆州,一方面没有重视统一战线,忽视了东吴人收复荆州的决心,其次就是有点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