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外在形象要求

 我来答
xiaoyatouyang
2020-1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我国素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朱熹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作科学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应有“德行道艺之实”,能发挥“诲人不倦”之精神,熟练运用教人艺术。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应是一个道德模范人物;教师不仅要教学问,还要教行为,教怎样做人的问题。 所谓的教师职业形象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业务、作风、礼仪等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宽泛的界定,能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时代,中小学教师将面对崭新的课程文化和教学情境。 教师的职业形象从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外表的表现,也有内在的表现。同是教师,不同学科会塑造出各自不同的形象,如语文教师的儒雅,政治教师的善辩,数学教师的精细,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的艺术气质。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优雅的外表美,崇高的道德美和两者浑然一体的风貌美。 教师应该讲究表美,追求道美,弘扬风貌美。教师的道美应具有蜡烛精神,还要有淳朴、善良、信任的作用. 教师还要有外在美,首先应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再次要有纯熟的专业技能。 教师还要有风貌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赞誉,也是对教师的期望。 人民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经意间都会成为学生刻意观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身为人师,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注重教师礼仪,即良好的师德的具体表现。这些职业形象究竟是内在重要还是外在重要,我们从道德、文化、人格三个方面具体来谈一谈。一、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奉献是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合理”。没有公正的教育将使学生的心灵失去平衡,教育过程则失去“善”的价值。 二、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传统形象受到了时代的发展的严峻挑战。文化资源的丰富,知识的迅猛发展和老化,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也成为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时空和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改变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投身到改革大潮中。三、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形象的整体体现▲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目前,教师职业形象并不是完美统一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职能上的单一性。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在这一职业形象的规范下,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种义务,把学生“学会”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所应承担职责的心理认同。教师总是以知识拥有者和传递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久而久之,也就造就了一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一基本的职能不等于是唯一的职能。从教育劳动的特点来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教师要把一门学科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这种劳动的过程是细致的、复杂的、系统的、特殊的,需要责任和创意。任何墨守成规、千篇一律都有误人子弟的可能。教育劳动这种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又使教师天然应有创造知识的职能。问题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一职能被极大地削弱甚至趋于取消。 (二)权威性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传统教育结构以知识为核心,全部教育过程都是围绕着知识而展开的,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科学真理的拥有者。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核心,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历来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合法的拥有者、传递者和解释者,还被视为唯独有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的人。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制度的、观念的以及自然的因素都为教师拥有权威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权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需论证和说明。教师的威信自动地、毫无条件地受到社会公认。这种权威性师生关系反映在教育方法上,则是以“施教”为“教”,以“受教”为“学”。而教师就只是“教书”的人,并不是“教人”的人;只做“经师”,不做“人师”。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之风强劲,极大地彰显着教师的作用与权力,使得教师权威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权威”已演变为“权力”。表现在:知识传授中的武断行为,不容学生提出质疑;认识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即只传授各种固定的知识,固定的道德信仰,并不说明其理由,强迫学生机械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不授予学生发现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师滥施权威,凭自身好恶任意责罚、奖惩学生,依靠各种权力手段使学生处于屈从和谦卑状态;不是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加以妥善引导,而是依据某些外在标准,如考试成绩等评估学生等等。这种权威性的师生关系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教育整体上的僵化,甚至是退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在网络中幼儿园老师鞭打小朋友这件事情上就是最好的的例子。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可塑性极大的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教师的思想、性格、言行、举止、气质、仪表无时无处不在教育、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作用于学生。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职业形象,做到“美其德、慎其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