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 我来答
jeebycn
2011-03-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4万
展开全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习惯告诉学生这样的题应该怎样做,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发现过程的展示,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致使学生在独立解题时由于不知道思考方法而无从下手,使学生成为消极的结论接受者。这样的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因为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

一、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指令性的要求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诱导、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潜意识活动,品尝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宝” 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球、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3.积极评价,促进不断进取。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比较内向,平时也不爱和同学交流,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她会回答,但是就是不敢回答。一次,我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她也用同样的眼神看着我,“周思尧,请你来回答。”她还没站好,就有同学说:“老师,她不会。”周思尧立刻就坐下了,低下了头。“不,我相信她一定能回答好,是吗,周思尧?”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她终于慢慢站起来并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多棒呀,你回答的非常准确,请你们为她鼓掌!”教室里掌声一片。周思尧用感谢的目光看着我,我回以微笑。从此,她有时也敢自己举手发言了。其实,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而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4.体验探索,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例如:教学《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把一些图片进行分类。在分类时,学生很容易按“类型”、“颜色”和“图片的形状”来分。思维快一点儿的学生很快就按三种标准分完了,而思维慢一点儿的学生还没有分完,于是我让思维快的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分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又想出了许多其它分类的方法,只要分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好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给思维慢一些的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们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重复刚才好的发言、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天鹅举行“保龄球大赛”,邀请了8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高。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上数量关系和空间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减法来算一算?课后我请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图画画在纸上,第二天让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动的进行汇报。有的学生画的是妈妈先买来2个桃子,有买来3个桃子,一共有5个桃子。有的学生画的是停车场上有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3辆。还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恐龙世界和卡通中的情境都画了出来,让其他的学生来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进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3.创设交流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课的题材应尽量来源与学生。如:在讲《9加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帮小兔子采蘑菇”。告诉学生小兔子已经采了9个蘑菇,小兔子想请你们帮它再采一些,可你采的蘑菇的个数不能超过小兔子采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准备帮小兔子采几个?算一算你和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经过讨论,9加几的题就在学生们帮小兔子采蘑菇中总结出来了。这样,教学题材不是来源与教材,而是来源于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而且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利用学生课堂上解题中所发生的错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如:讲《图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知道有两个对着面是圆,侧面是圆滑的就是圆柱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学生是不是只要有两个对着面是圆,侧面是圆滑的就是圆柱?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拿出一个圆台让学生观察,问学生这个物体也符合有两个对着面是圆,侧面是圆滑的,它是不是圆柱?学生们一口同声说是圆柱。拿出圆柱和圆台让学生对比讨论一样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圆柱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而圆台的两个圆面是不一样大的。这样学生在对不同学具的辨析中认识了圆柱,体会更加深刻。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例如:教学《分类》时,创设了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帮助小朋友在凌乱的房间里找东西”,引出分类;然后在“帮住在水中的小动物找家”,及动手活动“给定的交通工具应行驶在哪儿”,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在“水果、蔬菜”的分类中,使学生感悟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分类就在身边,从而扩展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类的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谜语引入:“一家三代环城赛,赛跑规则真奇怪,虽然速度不一样,谁都不比谁的快。”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3.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巩固算法及加减法意义。首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现肯德基的优惠券,让学生看一看每一种食物的优惠价,然后让学生模仿购买,一是让学生购买两种食品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钱;二是给学生19元钱买一种食品,应找回几元。让学生讨论,汇报第一种时,让学生讨论合理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

4.采取竞赛的形式。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每日口算中,我进行了“☆级口算状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做题认真的同学,发给他们小奖状。又如:在教学《看图提问题》练习课时,让学生比赛说图意,看谁说得最好、最准确。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
CHI201430
2011-03-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万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人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也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顺应学生爱玩、爱动、好奇、好胜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一)以疑激趣。     以疑激趣,让学生“我想学”。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求解,方可进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用课件演示,把三块同样大小的蛋糕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各吃了其中的1 份,2份,3份,为什么分的份数和吃的份数不一样,可吃到的蛋糕大小却一样呢?有了疑问,便有了解疑的欲望,学生就能集中精神,投入释疑的学习中。     (二)以趣激学。 以趣激学,让学生变“我想学”为“我要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主动地探索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孙悟空用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粮仓装粮食,请猪八戒和沙僧来猜一猜哪个粮仓的装的粮食多?猪八戒说:“圆锥形装的粮食多。”沙僧说:“不对,圆柱形装的粮食多。”两个就这样争吵起来。孙悟空说:“同学们,你们说说他们俩谁说得对?”通过电脑的生动、形象的演示,既引出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将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了。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要把数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这就为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架设了一座桥梁。     (一) 从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缘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于是我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如教学“生活中的0”,我把课本中的情境图编成“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问:“猫弟弟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你知道这个数吗?”同学们踊跃抢答:“这个数是0。”“0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有其它含义。”“我从天气预报中了解到0度,爷爷说0度表示水结冰时的温度。”“我在尺子上见过0,妈妈说0表示新的起点。”“我在……”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三) 再现生活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如教学“a-b-c=a-(b+c)”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拿了5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3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学生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     三、掌握学法,让学生学有“钥匙”。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本钱。”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即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乐学、会学。如: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让学生帮家里计算养猪能赚多少钱;学习了面积之后,到自家蘑菇房测量、计算栽培的平方数,估计今年能产生多少效益;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可直接丈量出直径和周长的物体,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再进一步测量、计算操场上大树树干的直径;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高楼、电线杆等物体的高度;学习了百分率之后,让学生结合屡禁不止的“六合彩”,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总是庄家赢而彩民输的原因…… 教学实践表明: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各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特点及需要的巨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想学、爱学、乐学、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11
展开全部
1. 寻找相关背景: 在课堂教学前,老师可以深入研究本次课程的相关知识背景,找到相关的事件、案例和观点,以便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究。2. 关注学生兴趣: 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被问题所吸引,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3. 强调实际应用: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该尽可能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实用性强的学科中,应该更注重实际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切实应用。4. 引导思考探究: 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开放性问题,以尽可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并根据探究的过程及结果,获得更深入的理解。5. 鼓励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促进学生交流,拓展思路。6. 探究过程评价: 探究的过程同样重要,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及时反思和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angyb132
2011-03-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片断:“代数式的值”

代数式的值需要学生进行繁杂而细致的计算,而这恰恰是学生比较烦的,记得以前好像听过一位挺有名的老师的这样一节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借用身高测量公式来进行“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于是我把这样一个小活动借了过来,没想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

师:那么请看一组神奇的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x+y)÷2×1.08

女孩:(0.923 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兴奋的进行着各自身高的计算!

师及时引导:刚才每位同学求出的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同时大家可以总结一下在你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而想让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需要老师在熟练了解知识的纵横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华563897971
2011-03-16 · 贡献了超过313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3
采纳率:22%
帮助的人:29.4万
展开全部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片断:“代数式的值”

代数式的值需要学生进行繁杂而细致的计算,而这恰恰是学生比较烦的,记得以前好像听过一位挺有名的老师的这样一节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借用身高测量公式来进行“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于是我把这样一个小活动借了过来,没想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

师:那么请看一组神奇的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x+y)÷2×1.08

女孩:(0.923 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兴奋的进行着各自身高的计算!

师及时引导:刚才每位同学求出的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同时大家可以总结一下在你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而想让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需要老师在熟练了解知识的纵横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