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真的淘汰了吗?没人骑了吗?
这样说的人,是无知、短视的体现,他(们)不了解也不懂何为“体育竞技”和“自行车运动”。自行车的作用,绝非是“代步工具”和“驮运工具”。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自行车诞生至今两百余年,也经历过“代步”和“驮运”工具的阶段,但在汽车普及后,比如1960年代的北美和西欧诸国、1980年代的东欧,小汽车就家家一辆了,但是自行车不但没有被汽车“挤掉”,反而越发壮大,到2015年,世界级的一线二线自行车名牌(以能有产品被uci认证并参加公路车和山地车等车种的世巡赛、世锦赛、世界杯、U23青年杯、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产品涵盖主要的公路车、硬尾山地车和软尾山地车、混合运动车为区分标准),由1960年代的二十余家翻到四十余家,自行车的专业、业余级运动员和从业者以及骑行爱好者数量,大概翻了五倍以上。。。在欧美,随处可见骑各种自行车运动、健身、锻炼、旅游的人;很多Bicycle Park(自行车公园)和MTB Park(山地车公园)(专门为骑车锻炼或越野的人修建)。自行车已经完成了“历史转换”,变为一种运动、健身、娱乐的工具,并为“低碳、环保”作出了贡献。。。不要把目光停留在国内目前,就草率作出结论,这样很短视;国内自行车运动远未普及,很多人对自行车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阶段,加上普遍消费力低(在欧美,入门级山地车是300-400美金;中端山地车是1500-2500美金;咱们国内入门的山地车是几百块,根本不能越野的那种),所以自行车运动在国内拥有的人数还是很少的(相关的电视转播也十分少)。但社会要进步,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会普及,向世界水平看齐,因此根本就没有“被淘汰”这样的概念。。。
随便发几张照片 了解下自行车在欧美的现状:
比赛、观众、人山人海 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自行车公园(很多都是建于欧美的风景区内,这点也可看出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发展):
北美的Vail MtB Park(骑行路线分难中易,上百条,最长的路线延绵几百公里):
自行车公园 Serrata Track Bantry Bay(天然+人工):
骑车的人:“从娃娃抓起”,这种五六岁儿童,几百名的越野骑行训练和比赛,在英、法、荷兰、德国、北美,包括捷克 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比较常见:
再看看国外的自行车,根据玩法和路面,有几十种的区分。比如下3图这种速降(DH)级软尾山地车,像个越野摩托似的,只能用索道车或人力运到山顶,然后一路向下冲着骑,平路上是极难骑的(遇到一个稍大的坡都爬不上去)。
在看看技术。很多没法一时细说 就看闪电这种”智能后胆“吧 。平路骑,自动锁死(提高踩踏效率,降低体能损耗),一旦路面颠簸,自动打开避震。其实拆解后有人说”不就是个油阀原理吗“,但问题是,怎么把普通的粗大笨重油阀控制结构整这么精巧还得耐用,而且颠簸力度到多大,才打开(不能说骑手被颠的得硌屁股疼了才打开,或者说稍微一个颠簸就打开是吧),都是需要琢磨的。
崔克的iso断开器技术。这个也是”黑客技“,因为颠覆了传统认知。车架后面没有焊接,立管可以上下移动,以减轻路面颠簸对人体的冲击力。它问世以前,”车架立管不焊接“,这种车谁敢骑(总理说”创新兴国“、”科技兴国“,在自行车这个小东西上,可见一斑)。 这个车(procaliber 9.6),北美市场吊牌价合人民币1W7千,很多人买,属于”中端级亲民车“(价格1W5-2W之间,大品牌还有技术含量)。
===自行车运动已经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融合了有很多科学和医学理论===比如”车架几何设计“和”Fitting“的重要性,除了涉及到运动员的成绩,也关系到每一个骑车者的运动或锻炼的效果、以及如何减少运动损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