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和鲁迅是同窗,两人妻子是师生,为何不愿公开谈论?
亲情之外,同窗之谊最为难得。在民国的一众名人中,关系向来错综复杂,可却鲜少有人知道陈寅恪与鲁迅之间的关系。
一来,他们在年龄上有些差距,二来,他们从不在公开场合讨论。
众人只当他们是陌路,可到了陈寅恪晚年,他才不经意泄露,与鲁迅是同窗,他们的夫人更是师生关系。
这样的关系,却从不公开谈论,不禁让人怀疑,莫非这两人早就交恶?
一、同学两载,哥哥与弟弟
1902年,21岁的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因为他是官费留学生,出行住宿一应由学校安排,这一次带他们出行的,便是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
在此次出行的队伍中国,还有两位一心向往新学的人,陈衡恪与陈寅恪,他们是俞明震的侄子。
俞明震虽是个晚清官员,却是个懂得变通之人,他一直向往变法图强,主张新政。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带领官费留学生出国时,便已经关注了同为官费生的两个侄子。
这时候,陈寅恪不过12岁,站在鲁迅面前,如弟弟一般。他们一同在学校学习日语,甚至还同住一个宿舍,整整两年。
鲁迅与陈衡恪关系很好,自然也与陈寅恪接触较多。即便那时候的陈寅恪,为人较为沉默,但鲁迅也总是以哥哥的身份照看他。
他们的相处方式,像哥哥与弟弟,更像大学生与初中生。两个充满思想的人物,因为年龄和见闻的原因,在追求与想法上自然大有差距。
后来,鲁迅弃医从文,与陈寅恪接触便少了。而陈寅恪因为身体原因,回国就读复旦。
二、立场不同,均为中华
不同的选择,注定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
在日本的所见所闻,鲁迅的文字与笔触越来越犀利,逐步走向警醒世人的激进派。而陈寅恪潜心研究国学,美国、德国、法国等地都留下过陈寅恪的身影。
1914年,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来,直奔北平,在大哥陈衡恪的帮助下,成为蔡锷的秘书。而当时,鲁迅也回国不久,担任教育部佥事。
因为陈衡恪的关系,鲁迅与陈寅恪再次相交。在鲁迅的日记中,对两人的琐事多有记载。陈衡恪与陈寅恪天资聪颖,还发奋努力,后来的陈寅恪更是身残志坚。
即便时常人,亦会为之动容,何况还是多次相交的鲁迅。
于是,鲁迅发出感叹:“你们兄弟均如此,读起书不要命,过目不忘又天资聪颖。”
而陈寅恪回答:“你一双眼睛一直盯着文学这一块。”
此时的陈寅恪,已然不是当年那个好好上学的12岁小孩,他有了自己的追求。鲁迅追求新文化,便要大力批驳旧文化,而陈寅恪所研究的恰恰是旧文化。
不过,这样的追求差距,并未恶化两人关系。因为的他们的最终目的一致:希望中国会更好。正因如此,他们即便立场不同,也可以共融。
三、两人妻子,师生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两次深交,陈寅恪与鲁迅还有一层联系。陈寅恪的妻子唐筼,与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是师生关系。
在这些联系之下,他们总归是要偶尔探望、偶尔串门,至少在公开场合,亦会不小心提及。可是,除了少数知情人士,他们是外人眼中的陌路人。
后来,鲁迅的日记曝光,晚年陈寅恪也公开提及。人们才得知,新文化倡导者鲁迅与国学大师陈寅恪,居然还有这层渊源。
此时,鲁迅已经去世,人们只能来问陈寅恪,如此避讳两人相识,难到是关系交恶?
不得已,陈寅恪给了回答。当时的鲁迅已然成名,被誉为“民族魂”,而自己尚在发展中,若是提出与鲁迅相识相交,难免被认为有“蹭热度”之嫌疑。
陈寅恪虽然出身世家,可他一生贫病交加,内心身处倔强自傲,亦藏着些许不为人知的自卑。内心清高的他,一心想以才学证明自己,而在这条证明的路上,最好没有一丝污点。
若是公然谈及鲁迅,难免会被有心人做文章,或是说他借鲁迅出名,或是将他与鲁迅对立。无论是哪一点,均非陈寅恪所乐见。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不需要任何人,陈寅恪三个字便足以证明他自己。
他是行动不便、双眼不明的国学大师,是与吕思勉、陈垣、钱穆齐名的“前辈史学四大家”,是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齐名的“清华四大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