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学校德育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0世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教育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又重新复兴的过程。20世纪初,以杜威的进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为代表,反叛传统的灌输式学校道德教育和说教式德育课程的研究理论相继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理论和麦克菲尔的体谅关心理论等倡导德育课程的多样化、综合化及与日常活动的联系,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地处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德育课程体现出很强的东方民族色彩,但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以外向型进出口贸易为主导,在其思想品德课程当中又吸收和包容了许多西方价值观念,因而更多地体现出东西方融合的特色。
美国的青少年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
作为美国中小学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品德教育课直接向学生传授一整套价值和道德观念,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其课程目标包括:(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据此,教育学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等。
社会科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在美国中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并提高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美国的一些中学还设有公民学课程。公民学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主要是:(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和利己不损人等。公民学课程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辩论、旁听政府咨询会和判决大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