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学的审美价值是如何生成的? 10

 我来答
明慧还靓丽灬彩旗
2011-09-02 · TA获得超过5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5万
展开全部
  传统文艺理论往往把文学总体活动仅仅看成文学创作过程,将文学研究作为一种单面的对象性研究,只考察作家和作品,而忽略了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研究。“自黑格尔将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后,美学的目标就一直指向艺术的描述功能,艺术史被看作是作品及其作者的历史,艺术的那些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功能,只有创作方面的审美经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接受的审美经验方面成就甚少,至于交流的审美经验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可以说,对主体间的交流研究的失落是现代文艺理论的通病。但人与作为“准主体”的文本的交流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维度,因为,人离开了他的文化语言及其创造物,就什么也不是,只有通过人的语言及其文本才能了解人的本质。反之,作为意识关联物的文本的意义也只有通过人的解释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人的理解意向性结构中。正是读者的解读和阐释,才打破了文本意义结构和封闭形式,使其未定点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互为主体,相互揭示,相互生成。
  艺术交流活动是历史的,这一活动关注的不是文学文本的结构,而是对文学文本理解的历史性。从纯语言学的视界转向文本历史的视界,以建立起一种作者、作品、读者的动态过程的历史学,是相当急迫的事。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所创造的文本,也是历史的存在。文本存在于文学视野中,存在于人类历史性接受的不断交替演化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文本,也不存在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文本,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解释它的人的理解意识之中。文本是人的理解的文学效果史中永无止境的显现,而效果史和接受史都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规定性。
  艺术交流理论强调艺术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将人与文本的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一种心灵对话、灵魂问答的关系:“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因此,主体(作家与读者)通过对象(文本)而互相沟通,因为,理解总是一种对话的形式,它是个其中发生交流的语言事件。若要解释这些文本,便要与它们进入一种对话,那么,理解便发生在语言媒介之中。人栖身于语言之寓,人也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本的理解,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便不再成为互不相连的两个方面,而构成文学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两维,而作家、作品、读者是这一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吁求,正是通过作品世界、作家与观赏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盟誓”关系,他们在艺术这另一世界中互相吁求自由。文学交流理论正是企求在文学的交流系统的环境中,去把握历史上的某种生活世界中的艺术经验,并通过这种经验形式,使人们思想、情感和生命意义相沟通。
委爱景务钗
2019-03-03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620万
展开全部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如: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