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搬家的经历吗?是怎么搬的?
展开全部
搬个家半条命没了”,每个吃过搬家苦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感叹。
从毕业到工作,搬家伴随着人生里的每个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场心力交瘁的体验。
01
频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课
没有父母亲戚帮忙,还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独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让人头大。
而这样的经历对很多一线城市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2021年曾经有一条“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搬家十次,听起来真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但是评论里不少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却表示这根本不算什么。
在爬取了这个话题下的所有评论后,我们发现, 年轻人的搬家次数从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个简单的搬家次数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画像。
“算了算,我平均两年搬一次家换一份工作,终于熬过了最年轻的十年然后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过一次家,在面临第二次搬家的情况下决定回家了。”
搬家次数多意味着年轻人在频繁地改变生活状态,尽管把年轻人和改变放在一起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变化,搬家承载的情绪更加多样和复杂。
有人在搬家的时候用未来激励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时候越发感叹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评论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来”是高频词语,而“不易”“辛苦”“搬来搬去”“孤单”这些词也透露出年轻人在搬家时候的疲惫和抱怨。
搬家是年轻人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点,而这其中往往还有一根导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个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得不独自搬家的年轻人都有以下经历:被搬家师傅现场加价、莫名其妙的乱收费:老式住宅的“上楼费”、大件家具的“超规费”,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贴满“易碎品”“不能压”,甚至“千万不能压”的条子,也难以保证物品完整无损。
鱼龙混杂的搬家行业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谱的搬家公司并不容易,从一条条搬家投诉中,我们能找到年轻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独自搬家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闯关游戏,毫发无伤的走到终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没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谁愿意进行这场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大冒险呢?
02
房子千千万,搬家的理由总相似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也比95后高出不少。
如今年轻人换工作越来越频繁,让原本漂泊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年大学毕业生租住蓝皮书》显示,“工作地点变化”是毕业生频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贝壳研究院《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显示,近三成的毕业生曾经被恶意抬高租金,或者克扣押金,还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近七成毕业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时长都在1小时内。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相比于拖家带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轻人在“短暂搬家的苦”,与“每天长时间通勤的罪”中不难做出选择。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过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东,也让搬家多了一万条理由。
“要和四五个人共用卫生间,排队很痛苦,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搬了。”
“住了两个月之后房东突然就找上门来说不租了,要我们赶紧搬走。”
“莫名闯进来一个人敲了敲隔断墙,第二天中介就来让我们搬出去。”
住别人的房子,难免产生住得憋屈的感觉,一旦发生意外,看似安稳体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参加的舞会,午夜钟声响起之后,马车会变回南瓜。
只好继续寻找下一处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关于断舍离的哲学题
频繁的搬家经历,塑造着都市年轻人的购物和生活习惯。
考虑到出租屋里置办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来增加搬家的难度,年轻人在进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当作买东西的第一参考要素。
因为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所以尽量不购置大件物品;买电器时一定会留下额外的包装;而太重的实体书,再爱看也会尽量少买,以免以后搬家的时候太麻烦。这些都成了当代搬家青年必备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实在带不走的东西,要么扔掉要么提早挂上二手网站。
在闲鱼上因搬家而被卖掉的物品里,实在没多少大的物件。床垫、沙发、大型家电寥寥无几,小家电才是主要商品。
电水壶、饮水机、加湿器、电火锅,还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适的沙发椅,几乎就可以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场景。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开始。“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变成自己的新家成为搬家青年的永恒命题。
从小红书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们发现地毯和灯具被推荐的频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规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帘、装饰画、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这些单价不过百的小物件还有一个不用明说的好处,就是搬家的时候可以带走,至于带不走的墙纸、墙上置物架和挂钩,再买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虑未来搬家的实际问题。
这种提早为搬家做准备的念头不仅体现在搬家的节点上,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才是更普遍的。没吃完的大米、没喝完的桶装水、双十一买的几大箱卫生纸……平时放在厨房里是满满的安全感,搬家时就成了鸡肋。
因此精简生活不只是搬家时的口号,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条。“断舍离”也理所当然成为随之而来的高频词。
“学会断舍离,不仅能提高搬家效率,还能节省整理新房的时间。”
“学会断舍离,有些东西实在不要就收拾时候顺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费啊。”
和心甘情愿追求简洁的生活状态相比,搬家带来的“断舍离”更像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搬家,所以断舍离。轻装上阵更符合漂泊的状态。
有人说,没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稳定固然是种幸福,但是漂泊不应该只被冠以孤单的名号。与其说漂泊是人生的常态,不如说改变才是。
当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停下来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来源:腾讯新闻)
编辑:
来源:公众号“”
“搬个家半条命没了”,每个吃过搬家苦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感叹。
从毕业到工作,搬家伴随着人生里的每个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场心力交瘁的体验。
01
频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课
没有父母亲戚帮忙,还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独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让人头大。
而这样的经历对很多一线城市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2021年曾经有一条“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搬家十次,听起来真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但是评论里不少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却表示这根本不算什么。
在爬取了这个话题下的所有评论后,我们发现, 年轻人的搬家次数从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个简单的搬家次数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画像。
“算了算,我平均两年搬一次家换一份工作,终于熬过了最年轻的十年然后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过一次家,在面临第二次搬家的情况下决定回家了。”
搬家次数多意味着年轻人在频繁地改变生活状态,尽管把年轻人和改变放在一起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变化,搬家承载的情绪更加多样和复杂。
有人在搬家的时候用未来激励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时候越发感叹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评论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来”是高频词语,而“不易”“辛苦”“搬来搬去”“孤单”这些词也透露出年轻人在搬家时候的疲惫和抱怨。
搬家是年轻人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点,而这其中往往还有一根导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个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得不独自搬家的年轻人都有以下经历:被搬家师傅现场加价、莫名其妙的乱收费:老式住宅的“上楼费”、大件家具的“超规费”,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贴满“易碎品”“不能压”,甚至“千万不能压”的条子,也难以保证物品完整无损。
鱼龙混杂的搬家行业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谱的搬家公司并不容易,从一条条搬家投诉中,我们能找到年轻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独自搬家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闯关游戏,毫发无伤的走到终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没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谁愿意进行这场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大冒险呢?
02
房子千千万,搬家的理由总相似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也比95后高出不少。
如今年轻人换工作越来越频繁,让原本漂泊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年大学毕业生租住蓝皮书》显示,“工作地点变化”是毕业生频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贝壳研究院《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显示,近三成的毕业生曾经被恶意抬高租金,或者克扣押金,还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近七成毕业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时长都在1小时内。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相比于拖家带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轻人在“短暂搬家的苦”,与“每天长时间通勤的罪”中不难做出选择。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过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东,也让搬家多了一万条理由。
“要和四五个人共用卫生间,排队很痛苦,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搬了。”
“住了两个月之后房东突然就找上门来说不租了,要我们赶紧搬走。”
“莫名闯进来一个人敲了敲隔断墙,第二天中介就来让我们搬出去。”
住别人的房子,难免产生住得憋屈的感觉,一旦发生意外,看似安稳体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参加的舞会,午夜钟声响起之后,马车会变回南瓜。
只好继续寻找下一处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关于断舍离的哲学题
频繁的搬家经历,塑造着都市年轻人的购物和生活习惯。
考虑到出租屋里置办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来增加搬家的难度,年轻人在进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当作买东西的第一参考要素。
因为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所以尽量不购置大件物品;买电器时一定会留下额外的包装;而太重的实体书,再爱看也会尽量少买,以免以后搬家的时候太麻烦。这些都成了当代搬家青年必备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实在带不走的东西,要么扔掉要么提早挂上二手网站。
在闲鱼上因搬家而被卖掉的物品里,实在没多少大的物件。床垫、沙发、大型家电寥寥无几,小家电才是主要商品。
电水壶、饮水机、加湿器、电火锅,还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适的沙发椅,几乎就可以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场景。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开始。“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变成自己的新家成为搬家青年的永恒命题。
从小红书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们发现地毯和灯具被推荐的频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规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帘、装饰画、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这些单价不过百的小物件还有一个不用明说的好处,就是搬家的时候可以带走,至于带不走的墙纸、墙上置物架和挂钩,再买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虑未来搬家的实际问题。
这种提早为搬家做准备的念头不仅体现在搬家的节点上,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才是更普遍的。没吃完的大米、没喝完的桶装水、双十一买的几大箱卫生纸……平时放在厨房里是满满的安全感,搬家时就成了鸡肋。
因此精简生活不只是搬家时的口号,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条。“断舍离”也理所当然成为随之而来的高频词。
“学会断舍离,不仅能提高搬家效率,还能节省整理新房的时间。”
“学会断舍离,有些东西实在不要就收拾时候顺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费啊。”
和心甘情愿追求简洁的生活状态相比,搬家带来的“断舍离”更像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搬家,所以断舍离。轻装上阵更符合漂泊的状态。
有人说,没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稳定固然是种幸福,但是漂泊不应该只被冠以孤单的名号。与其说漂泊是人生的常态,不如说改变才是。
当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停下来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从毕业到工作,搬家伴随着人生里的每个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场心力交瘁的体验。
01
频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课
没有父母亲戚帮忙,还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独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让人头大。
而这样的经历对很多一线城市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2021年曾经有一条“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搬家十次,听起来真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但是评论里不少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却表示这根本不算什么。
在爬取了这个话题下的所有评论后,我们发现, 年轻人的搬家次数从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个简单的搬家次数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画像。
“算了算,我平均两年搬一次家换一份工作,终于熬过了最年轻的十年然后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过一次家,在面临第二次搬家的情况下决定回家了。”
搬家次数多意味着年轻人在频繁地改变生活状态,尽管把年轻人和改变放在一起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变化,搬家承载的情绪更加多样和复杂。
有人在搬家的时候用未来激励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时候越发感叹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评论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来”是高频词语,而“不易”“辛苦”“搬来搬去”“孤单”这些词也透露出年轻人在搬家时候的疲惫和抱怨。
搬家是年轻人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点,而这其中往往还有一根导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个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得不独自搬家的年轻人都有以下经历:被搬家师傅现场加价、莫名其妙的乱收费:老式住宅的“上楼费”、大件家具的“超规费”,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贴满“易碎品”“不能压”,甚至“千万不能压”的条子,也难以保证物品完整无损。
鱼龙混杂的搬家行业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谱的搬家公司并不容易,从一条条搬家投诉中,我们能找到年轻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独自搬家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闯关游戏,毫发无伤的走到终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没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谁愿意进行这场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大冒险呢?
02
房子千千万,搬家的理由总相似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也比95后高出不少。
如今年轻人换工作越来越频繁,让原本漂泊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年大学毕业生租住蓝皮书》显示,“工作地点变化”是毕业生频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贝壳研究院《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显示,近三成的毕业生曾经被恶意抬高租金,或者克扣押金,还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近七成毕业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时长都在1小时内。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相比于拖家带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轻人在“短暂搬家的苦”,与“每天长时间通勤的罪”中不难做出选择。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过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东,也让搬家多了一万条理由。
“要和四五个人共用卫生间,排队很痛苦,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搬了。”
“住了两个月之后房东突然就找上门来说不租了,要我们赶紧搬走。”
“莫名闯进来一个人敲了敲隔断墙,第二天中介就来让我们搬出去。”
住别人的房子,难免产生住得憋屈的感觉,一旦发生意外,看似安稳体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参加的舞会,午夜钟声响起之后,马车会变回南瓜。
只好继续寻找下一处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关于断舍离的哲学题
频繁的搬家经历,塑造着都市年轻人的购物和生活习惯。
考虑到出租屋里置办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来增加搬家的难度,年轻人在进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当作买东西的第一参考要素。
因为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所以尽量不购置大件物品;买电器时一定会留下额外的包装;而太重的实体书,再爱看也会尽量少买,以免以后搬家的时候太麻烦。这些都成了当代搬家青年必备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实在带不走的东西,要么扔掉要么提早挂上二手网站。
在闲鱼上因搬家而被卖掉的物品里,实在没多少大的物件。床垫、沙发、大型家电寥寥无几,小家电才是主要商品。
电水壶、饮水机、加湿器、电火锅,还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适的沙发椅,几乎就可以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场景。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开始。“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变成自己的新家成为搬家青年的永恒命题。
从小红书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们发现地毯和灯具被推荐的频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规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帘、装饰画、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这些单价不过百的小物件还有一个不用明说的好处,就是搬家的时候可以带走,至于带不走的墙纸、墙上置物架和挂钩,再买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虑未来搬家的实际问题。
这种提早为搬家做准备的念头不仅体现在搬家的节点上,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才是更普遍的。没吃完的大米、没喝完的桶装水、双十一买的几大箱卫生纸……平时放在厨房里是满满的安全感,搬家时就成了鸡肋。
因此精简生活不只是搬家时的口号,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条。“断舍离”也理所当然成为随之而来的高频词。
“学会断舍离,不仅能提高搬家效率,还能节省整理新房的时间。”
“学会断舍离,有些东西实在不要就收拾时候顺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费啊。”
和心甘情愿追求简洁的生活状态相比,搬家带来的“断舍离”更像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搬家,所以断舍离。轻装上阵更符合漂泊的状态。
有人说,没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稳定固然是种幸福,但是漂泊不应该只被冠以孤单的名号。与其说漂泊是人生的常态,不如说改变才是。
当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停下来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来源:腾讯新闻)
编辑:
来源:公众号“”
“搬个家半条命没了”,每个吃过搬家苦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感叹。
从毕业到工作,搬家伴随着人生里的每个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很少有人能避免一场心力交瘁的体验。
01
频繁搬家是都市青年必修课
没有父母亲戚帮忙,还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独自完成找房、打包、搬家、新家布置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光是想想都让人头大。
而这样的经历对很多一线城市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2021年曾经有一条“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搬家十次,听起来真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但是评论里不少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却表示这根本不算什么。
在爬取了这个话题下的所有评论后,我们发现, 年轻人的搬家次数从2次、3次到10次以上,不一而足。一个简单的搬家次数似乎可以粗略概括一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画像。
“算了算,我平均两年搬一次家换一份工作,终于熬过了最年轻的十年然后回家工作了。”
“曾孤身一人搬过一次家,在面临第二次搬家的情况下决定回家了。”
搬家次数多意味着年轻人在频繁地改变生活状态,尽管把年轻人和改变放在一起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比起生活里的其他变化,搬家承载的情绪更加多样和复杂。
有人在搬家的时候用未来激励自己,也有人在搬家的时候越发感叹生活的辛苦不易。
在“中国人平均搬家超十次”的话题评论里,“努力”“大城市”“房子”“未来”是高频词语,而“不易”“辛苦”“搬来搬去”“孤单”这些词也透露出年轻人在搬家时候的疲惫和抱怨。
搬家是年轻人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点,而这其中往往还有一根导火索——搬家公司。
可能每个缺乏社会经验又不得不独自搬家的年轻人都有以下经历:被搬家师傅现场加价、莫名其妙的乱收费:老式住宅的“上楼费”、大件家具的“超规费”,以及即便在行李外面贴满“易碎品”“不能压”,甚至“千万不能压”的条子,也难以保证物品完整无损。
鱼龙混杂的搬家行业里,想找到一家放心靠谱的搬家公司并不容易,从一条条搬家投诉中,我们能找到年轻人不信任搬家公司的理由。
独自搬家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闯关游戏,毫发无伤的走到终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没有充足且急迫的理由,谁愿意进行这场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的大冒险呢?
02
房子千千万,搬家的理由总相似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也比95后高出不少。
如今年轻人换工作越来越频繁,让原本漂泊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年大学毕业生租住蓝皮书》显示,“工作地点变化”是毕业生频繁搬家的最主要原因。
贝壳研究院《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显示,近三成的毕业生曾经被恶意抬高租金,或者克扣押金,还有15.2%突然被通知房子不租了。
《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近七成毕业青年可接受的通勤时长都在1小时内。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相比于拖家带口的有房族,租房的年轻人在“短暂搬家的苦”,与“每天长时间通勤的罪”中不难做出选择。
除了工作原因搬家,在合租过程中遇到奇葩的室友或房东,也让搬家多了一万条理由。
“要和四五个人共用卫生间,排队很痛苦,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搬了。”
“住了两个月之后房东突然就找上门来说不租了,要我们赶紧搬走。”
“莫名闯进来一个人敲了敲隔断墙,第二天中介就来让我们搬出去。”
住别人的房子,难免产生住得憋屈的感觉,一旦发生意外,看似安稳体面的生活就像灰姑娘参加的舞会,午夜钟声响起之后,马车会变回南瓜。
只好继续寻找下一处停泊的口岸。
03
搬家是道关于断舍离的哲学题
频繁的搬家经历,塑造着都市年轻人的购物和生活习惯。
考虑到出租屋里置办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在未来增加搬家的难度,年轻人在进入新家的第一天,就把“能不能搬走”当作买东西的第一参考要素。
因为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所以尽量不购置大件物品;买电器时一定会留下额外的包装;而太重的实体书,再爱看也会尽量少买,以免以后搬家的时候太麻烦。这些都成了当代搬家青年必备的生活技能。
到了搬家之前,实在带不走的东西,要么扔掉要么提早挂上二手网站。
在闲鱼上因搬家而被卖掉的物品里,实在没多少大的物件。床垫、沙发、大型家电寥寥无几,小家电才是主要商品。
电水壶、饮水机、加湿器、电火锅,还有少量的置物架,一把舒适的沙发椅,几乎就可以组成一幅完整的出租屋生活场景。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每次搬家都是新生活的开始。“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如何把出租房变成自己的新家成为搬家青年的永恒命题。
从小红书上分享的“租房改造好物”中,我们发现地毯和灯具被推荐的频率最高,此外,也有置物架、桌子、椅子等常规物品,但更多的是四件套、窗帘、装饰画、抱枕、香薰等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
这些单价不过百的小物件还有一个不用明说的好处,就是搬家的时候可以带走,至于带不走的墙纸、墙上置物架和挂钩,再买也不心疼。改造可以,但是不能不考虑未来搬家的实际问题。
这种提早为搬家做准备的念头不仅体现在搬家的节点上,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才是更普遍的。没吃完的大米、没喝完的桶装水、双十一买的几大箱卫生纸……平时放在厨房里是满满的安全感,搬家时就成了鸡肋。
因此精简生活不只是搬家时的口号,也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信条。“断舍离”也理所当然成为随之而来的高频词。
“学会断舍离,不仅能提高搬家效率,还能节省整理新房的时间。”
“学会断舍离,有些东西实在不要就收拾时候顺便扔了,不然越多行李也意味着越高搬家费啊。”
和心甘情愿追求简洁的生活状态相比,搬家带来的“断舍离”更像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搬家,所以断舍离。轻装上阵更符合漂泊的状态。
有人说,没家的人才一直搬家。稳定固然是种幸福,但是漂泊不应该只被冠以孤单的名号。与其说漂泊是人生的常态,不如说改变才是。
当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停下来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