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史书把秦朝称作暴秦?
主要是秦朝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用法家的治国理论治理国家,用残暴的国家机器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刑罚严苛,并且实行很繁重重的徭役、赋税及其他苛捐杂税;
实行焚书坑儒;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这些暴政的实施使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发生,使得秦王朝二世而亡。
扩展资料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皇权至高无上、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加尊号称王。秦王统一六国之后,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在统一后不久,赢政就召开御前会议,让大臣们“议帝号”之事。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及一班博士。
他们一致认为:古有五帝地方千里,但未统一,远不及今,又“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应称“泰皇”。
秦王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最后决定将“三皇”与“五帝”的尊号合而为一,称为皇帝,意思是功过三皇,德高五帝。从此以后,“皇帝”一词,便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最高政治代表的称号。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为了和普通人相区别,皇帝自称“联’,
其“命”为“制”,“令”为“诏”,印为玺,皇帝的车马衣服器物等称乘舆,所在地方称“行在”,所住地方称“禁中”,所用的东西称御,等等,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特殊的名号,并且独一无二,以此来显示皇权。
秦始皇为了防止子议父、臣议君,还决定废除“溢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始皇”的由来,从此开始了万世一系的皇统。
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机构以皇帝为首,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人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行政事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军国事务。
三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一人。三公以下有九卿,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负责皇帝警卫;卫尉,掌宫廷守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司法刑狱: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少府,掌山川湖海税收及手工制作,以供皇室生活需要。
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辅郡守也称卿。九卿虽是地位很高的官职,却有半数以上管理皇帝的生活起居和家族事务,实际上是皇帝的奴仆。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概不世袭。三公九卿等各官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全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又在今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共四十郡。
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总管一郡政务,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以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令,万户以下的县设长。县令、县长之下有丞、尉。丞是令长的助理,掌文书、刑法等。尉掌一县的军事。县以下为乡,乡设三老掌教化。
亚夫听诉讼,收赋税;游激,掌治安,擒盗贼。乡以下还设有亭,大体上一乡有十亭,置亭长,协助地方治安和巡捕“盗贼”。亭以下有里,大体上一亭十里,里有里正。城乡居民都用什伍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伍有伍长,什有什长,什伍连保,一家犯法,什伍要同罪连坐。通过这套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把农民牢固地控制起来。
秦王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大大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对我国封建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自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不管其政权机构的具体组织形式如何,基本上都是秦朝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后世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其实也就是外儒内法..不过因为有了儒家的外衣作为包装,显得比秦朝仁慈了好多好多..其实后世的文字狱比起秦朝始皇帝杀几个儒生来说,秦皇是在很仁慈了..但是没办法..后世两千多年都是儒生治国..结果杀了几个书生被无限放大,而康熙乾隆大搞文字狱却视而不见...偏见而已.
20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