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索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同样存有歧意,最普遍的解释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或别人不知道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这个版本的解释太有现代意义,《四书集注》里尹氏注讲的是学习过程,程子的解释是与愚同意,所以这里的“知”字同样是与学习有关,像《论语》里其它的“知”字用法一样,通假与现代的“智”字。
所以更符合愿意的解释应该是:(在教学中,也可能是其它场景中),别人不够聪明,但却不生气。
但是普遍的解释也没有问题,其中涉及更深刻的处世态度,与孔子一贯的观点也是不致的————不因为别人的失误或不足而生气。
“君子”在孔子的时代产生了第二层含义,即道德上的君子而不是政治地位的君子。但在《论语》里,也常常出现其本意,即君之子这层贵族含义。
在儒家体系里,道德意义上的“君子”,拥有政治意义上“君之子”一样的地位,而不管出身如何。这与周公的“亲亲尊尊”已经有了质的演化。
与“君子”对应,儒家体系中的“小人”,偶尔指政治地位上的小人,多数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
小人,因为经济不独立,或心智不健全,往往人格上也表现的不完整。这些小人可能是地位低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地位的人。
小人的一个特点便是常常 “愠” ,或者 “怨” ,或佛家所谓的 “嗔” 。
小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近则不逊,远则怨。人如能做到和亲近的人保持礼貌,对疏远的人也抱怨,其实也是有难度的。有些人,在关系好时称兄道弟,在疏远时又说三道四,这便是典型的人格不完整的小人。女性常常这样,所以孔子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新时代的女性要避免的便是人格不独立,只有在依附他人时才能找到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