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
血液在身体内流动需要有压力,血压就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用两个数字来描述血压,一个是收缩压即常说的高压,另一个是舒张压即常说的低压。血压有正常的变化,不能因为一次血压升高就诊断高血压,通常基芹州在不同时期测量3次血压均升高才能诊断高血压。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可以诊断高血压。以往诊断了高血压,服药后血压低于140/90mmHg时也是高血压。
高血压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搏蔽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15%,>20g/日发病率30%。
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对血管的损伤:高血压病引起的血管病理改变初期主要是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的功能改变,逐渐发展下去导致小动脉血管内膜下玻璃样变、首汪小动脉血管管腔变狭窄,最后发生血管壁纤维的坏死,而产生动脉硬化从而使许多脏器血液供应减少而发生病变,其中尤以心、脑、肾的损害为重。
对心脏的损伤:心脏象泵一样,血压是靠心脏舒张收缩,将血打到血管里后,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产生的压力形成的。
对脑部的损伤:短期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脑部的压力变化明显,而脑部血管痉挛,出现头晕头痛。
对肾脏的损伤: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肾动脉狭窄。
对眼内视网膜损伤:眼睛底部感受光线的,部分视网膜小动脉在早期是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动脉血管发生硬化改变,可出现眼底血栓而失明;或血压急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血和出血,导致突然失明。
中医里面有一食疗方可以降血压、血脂、血糖,通血管。
方子为玉竹桑叶茶:
玉竹、桑叶各5g,青钱柳、牛蒡根、槐花各3g,先将材料洗干净,碾碎,一起放入药袋中煎煮一小时,每日喝两次。
玉竹桑叶茶富含皂苷、多糖、黄酮及多种微量元素,可以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对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高血糖等有特殊的疗效。
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很多人说起高血压,就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而患有高血压的小伙子或小姑娘,则被扣上“患了老年病的年轻人”者备的帽子。
其实,“高血压不只是老年病”,我们先用以下两点来说明一下:
1、首先,老年病是指这个病和衰老是有关的,而高血压是遗传的,很多的高血压,可能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2、其次,要说生活方式,年轻人普遍比老年人不健康的多。
老年人在在退休后,可以逛街、遛鸟、斗蛐蛐(好吧,今天的小编是个“老小编”)
但年轻人往往都“爱吃油炸的”,“喝水得带气儿的”;
坐是“葛优躺”的;
肥胖身材是普遍的;
另外,年轻人的精神压力也比较大、经常熬夜,从学业到工作,压力无处不在。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人群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而预防高血压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预防重于治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餐芦埋中少盐;
2、适当运动;
3、体重控制;
4、少烟少酒;
5、作息规律;
6、释放压力;
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监测血压。
还有还有,如果通过3至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则应及时就诊首哗毁改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持续高血压2年就会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哦!
本文系生旦启纤物谷原创编译,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最近发表在《Experimental Phys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利用大鼠的高血压模型试验得出一个此前从模仿未被发现的结论:异常的高血压也许与早年间大脑活性的变化以及血流的变化有关。
对于90%-95%的人来说,高血压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它却是大脑、肾脏、心脏、眼镜以及身体其他器官产生病变的高风险因素。尽管我们对于血压的调控方式已经知道很多,但高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如今我们并不清楚。
最近,来自俄罗斯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对一种叫做"ISIAH"的大鼠模型的生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ISIAH"是"遗传性压力诱导的动脉高血旁则压(inherited stress-induced arterial hypertension)"的简称。这些大鼠在4-6周的年纪已经患有高血压的症状,之后它们在一生之中都会饱受这种疾病的折磨。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患有高血压的大鼠与血压正常的大鼠,发现在大鼠年纪变大之后其大脑的活性,尤其是前叶区皮质会出现退化,而下丘脑则会出现增生现象。相比较而言,同龄的正常小鼠则没有这种现象。
因此,这一现象表明高血压与大脑的活性以及血流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者们认为高血压的产生也许就是由于幼年时期的这些变化导致的。他们认为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将会帮助我们有效阻止高血压的产生。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Alisa Seryapina认为:"这项在ISIAH大鼠模型上进行的早期生理学变化的研究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产生机制,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将来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