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

 我来答
孔方兄文化
推荐于2017-09-20 · 专注交通及钱币收藏方面
孔方兄文化
采纳数:5493 获赞数:9665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正是以为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所以审美的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特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功利、理性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因此,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就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首先,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性与功利。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文学活动是无功利与功利的交织。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入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已经过去,感受的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人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这个说法是完全符合创作实际的。的确,只有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才会发现事物的美,才能发现诗情画意,从而进入文学的世界。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有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就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抱着实际功利目的,总想着把作品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和生活中的自己联系起来。没有审美距离,读者也就无法退一步看到小说的美。
文学是无功利的,但文学同时又是有功力的。
因为文学具有审美属性的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文学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因此,文学的功利性在于,文学把审美的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郭沫若就曾经说:“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这里说的“貌似无用”就是指文学表面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就是指实质上的功利性。郭沫若对“大用”的解释是,文学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也就是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
文学的最高功利性在于,文学审美活动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的同时,文学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作家通过创作,读者通过阅读都是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享受。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是有限的无功利和最高的功利性的统一。
其次,从方式看,文学的形象与理性。
形象,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他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我们说一首诗是好诗,一部作品是好作品,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主要就在于诗或作品的形象性,好诗如画,读的过程中诗的意境就好像画一样在我们面前。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啊你知道
追答
满意请采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