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三章
展开全部
我的理解:能,《说文解字》释曰:“熊属。足似鹿。从肉㠯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彊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意为,“能”原指一种像熊的野兽,因为这种野兽强悍、凶猛,于是就假借为贤能,本意就废了。所以本章“能好人”“能恶人”不是有没有“好恶”的情感,而是有没有“好恶”的能力。这样理解,前文的“唯仁者”才有逻辑前提,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是人都有“好恶”的情感。“能好人、能恶人”,首先要清楚“好”什么、“恶”什么。清焦循《论语补疏》云:“仁者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故为能好能恶。”朱熹《论语集注》引游氏曰:“好善恶恶,天下之同情。”这两处古注都明确“好”的是好与善,“恶”是恶与不善。其次,要认清人的善与恶,才可以“好之”“恶之”。《论语注疏》又云:“必先审人之所好所恶,而后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斯为能好能恶也。”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缪播云:“仁者,人之极也,能审好恶之表也,故可以定好恶。”此二注明示,认清善恶为“好人”“恶人”之前提。第三,要明白认清善恶的基础是什么。朱熹《论语集注》对此说得极在理:“惟(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朱熹的意思很明白,仁者本具公正之心,故能以其心切实好善而恶恶。
言语意旨 :夫子告诉我们,只有具有仁德之人,才能真正好善而恶恶,也只有他们的好恶才能促进人心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知行合一 :“仁者”会如何“好人”,如何“恶人”?一是以“仁”的高度客观全面的把握人的优缺点,不以自己情绪、情感为转移。这也是我们最难以达到的能力,我们不是“盲人摸象”,就是“人云亦云”;二是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永远都处在理性的提升的状态;三是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若确为贤人,不管疏远近,尽皆举荐;若确为小人,不管亲疏远近,尽皆罢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皆有好恶,尤其与自己观点冲突、利益相关的人,更是好恶明显。而这种好恶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失之偏颇在所难免,其结果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于和谐群体有害而无益。我自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工作历练,我的“识人”水平还不错。主持竹香工作这些年来,也有过明确的“好恶”。某次集体出行,晚上八点左右,又累又饿的我们又要自行烧烤,于是我严厉地要求某位同志立即改正。回校后,该同志生气不上班,心里真是又气又急,生气不是因为他眼中没有校长,而是表现过于幼稚;急的是将来怎么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好在当时人不多,我也准备自己亲自干活的准备,所幸他生气一天后正常来上班,该做的工作一件不落,这就说明他还是有原则的,也证明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此事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完全无碍。我若是在意自己的所谓“面子”,结果一定不良。我认为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是我表达正确好恶,之后的了无芥蒂则更体现正确好恶的公正之心。此亦证明,若要正确好恶,必有仁者公正之心。读者诸君自勉之。
言语意旨 :夫子告诉我们,只有具有仁德之人,才能真正好善而恶恶,也只有他们的好恶才能促进人心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知行合一 :“仁者”会如何“好人”,如何“恶人”?一是以“仁”的高度客观全面的把握人的优缺点,不以自己情绪、情感为转移。这也是我们最难以达到的能力,我们不是“盲人摸象”,就是“人云亦云”;二是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永远都处在理性的提升的状态;三是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若确为贤人,不管疏远近,尽皆举荐;若确为小人,不管亲疏远近,尽皆罢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皆有好恶,尤其与自己观点冲突、利益相关的人,更是好恶明显。而这种好恶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失之偏颇在所难免,其结果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于和谐群体有害而无益。我自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工作历练,我的“识人”水平还不错。主持竹香工作这些年来,也有过明确的“好恶”。某次集体出行,晚上八点左右,又累又饿的我们又要自行烧烤,于是我严厉地要求某位同志立即改正。回校后,该同志生气不上班,心里真是又气又急,生气不是因为他眼中没有校长,而是表现过于幼稚;急的是将来怎么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好在当时人不多,我也准备自己亲自干活的准备,所幸他生气一天后正常来上班,该做的工作一件不落,这就说明他还是有原则的,也证明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此事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完全无碍。我若是在意自己的所谓“面子”,结果一定不良。我认为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是我表达正确好恶,之后的了无芥蒂则更体现正确好恶的公正之心。此亦证明,若要正确好恶,必有仁者公正之心。读者诸君自勉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