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 我来答
机械界
高能答主

2022-01-24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6万
展开全部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有两点建议:第一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旦确立下来就要心无旁骛滴朝着方向努力,千万不能被其他外界刺激干扰,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今社会太多元化了,需要一种倔强的拼尽;如果没有确立下目标就要找个工作先干着,给自己一些适应社会的时间,缓冲一下,多学一门技术,提升自己能力。第二,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学长或者长辈给一定的建议,或者是一条路,这样会更容易适应社会进而发展更快一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这样简单123

2022-02-14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万
展开全部

1.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学校对口就业安排,没有主动性。由于学校与一些专业公司保持着良好的企业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企业专门对口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时间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面试到人才市场的拥堵,导致就业延误。

2.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错位的矛盾。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但就业增长缓慢,经济高速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短短几年时间,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必然,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这种数量上的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也从精英走向大众。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供大于求严重。一些学校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一些成绩高但能力低的学生。很多学校的专业划分太细,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4.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规划不合理。大学生要到大四才开始准备就业,但应该在大学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己,二年级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提升专业素养,四年级初步完成角色从学生到专业的转变。我们在调查后对比分析发现,为了从美国的大学生中毕业,大学开始认真学习,读书也是在大学市场上学习,把所学的知识放在实践中的学习经历中(比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学习,大学不再努力学习,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的关注度低,专注于考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杰哭了具体

2022-01-24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9万
展开全部

1.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

因为学校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工作,以至于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到拥挤的人才市场去进行面试,导致自己迟迟无法实现就业。

2.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大学生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4.市场需求问题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IT小玩

2022-02-14 · 超过3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1万
展开全部

首先,高校在开设专业和师资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的专业和课程比较盲目,专业衔接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有的学校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学生成绩高但能力低。许多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详细,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其次,就业渠道不够好,不够广泛。就业渠道不外乎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人才招聘网站、各类网站招聘。但学校推荐一般只针对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公务员申请受专业、兴趣、是否为党员等限制,仅适用于特定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招聘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再次,一些企业的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他们不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没有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此外,低起薪和适度的加薪,再加上严厉的处罚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用人单位也设置了经验、性别等一些障碍来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原因包括动手能力差、培训成本低和稳定性差。

再次,学生缺乏技能,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期望很高,但投入较少。近8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期望仍然很高,主要体现在薪资、工作场所、个人发展机会、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职业要求等方面。很多大学生因为工资低而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最后,学生缺乏职业培训机会。许多公司拒绝承担大学生“在职培训”的费用,招聘时普遍要求“多年工作经验”。事实上,理工科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可以先花钱进行练习,积累经验才能上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e3c934
2019-02-23 · TA获得超过303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40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