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一直坚持带兵北伐,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我来答
仝元珈蓝0Jx
2021-03-07 · TA获得超过117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66
展开全部

蜀汉后期并不强悍,为何诸葛亮坚持北伐?他真正目的是什么

导语:可以说三国时期对蜀汉贡献最大的人就是诸葛亮,他年轻的时候本不想出山,刘备在徐庶以及司马徽的推荐下,不辞劳苦多次跑到他的茅庐里面问候。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治国理念所打动,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之后当即加入刘备阵营,用时仅仅十年时间就扶植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自己也成为蜀汉的丞相。刘禅上位时蜀汉的国力已经很虚弱,但诸葛亮却在蜀汉兵微将寡的情况下一直持续北伐,其实很多人都弄错了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看究竟。

先说诸葛亮在位时的各国实力对比,天下九州曹魏独占六州,分别是长江以北到幽州,西至西凉全境;东吴则占领江东扬州和荆州两个地区,而蜀汉蜀汉仅仅只有益州一地。当时曹魏全国人口有550万人,全国军队35万,其中15万人分布在北部边境抵御匈奴等异族,西线10万人抵御蜀汉,东线10万人抵御东吴。而东吴则佣兵20万,主要驻扎在庐江一地和荆州一地对抗曹魏。当时诸葛亮已经和东吴和解,蜀汉在东线防线的军队很少,主要有魏延5万军队镇守汉中以及向3万军队镇守南中。

再者,刘备在位时蜀汉丢失了荆州少了大半家业,而目前蜀汉朝堂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是荆州人士,也就是之前刘备的领导班子,对于益州本土士族,比如李严、吴懿这些人来说难免有雀占鸠巢的嫌疑。对面强大的曹魏,假如不主动攻击的话可能会被曹魏渗透,届时益州士族将会和曹魏形成统一战线,那么蜀汉政权就不复存在了。要解决这样的办法只有北伐,用战争把益州士族绑定在蜀汉的战车上。

当时魏国政局混乱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个天赐良机,因为曹魏西线统帅曹真刚刚病故,而现在曹魏还没有接替他的人选,只是让副将郭淮掌控军队。而且因为曹丕上位不正,他制定了很多打压宗族力量的制度,把原本属于曹氏的利益放出招揽人心,但这也造成了曹魏内部世家们持续相互争夺。他们各个派系相互牵制,自然无暇西顾,蜀汉这时候出兵最好。

最后一个是蜀汉的战略发展,因为已经和东吴和解,荆州必然不能重新拿回来,但这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必定也要弥补这个损失。在东吴牵制曹魏的基础上,诸葛亮把目光投向西凉和关中,西凉自古民风彪悍而且西凉铁骑冠绝天下,当年曹魏的主力部队都打不赢西凉铁骑。只要蜀汉拿到了西凉之后,凭借这强悍的骑兵拿下关中不成问题,有了关中平原和大量的人口,届时蜀汉就一跃而成三国实力最强悍的霸主,这盘棋也下活了。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大部分人都弄错了!

结语:但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曹魏居然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司马懿!当时诸葛亮北伐时已经占领了陇西地区三个郡城,在即将分割西凉的时候,司马懿临危受命前往西线统兵,击败诸葛亮的同时也重新收复失地。然后又和诸葛亮开启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无力回天的诸葛亮含恨而终。

不知道几千里也
2021-03-07 · 追寻历史,融入社会。
不知道几千里也
采纳数:44 获赞数:516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他的真实目的是以战止战,同时也期望能拉近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深海未蓝39
2021-03-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诸葛亮一直坚持带兵北伐,是因为刘备为了天下苍生的三顾茅庐,哪怕后来刘备死了,他依旧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为的就是天下苍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奈奈嗨嗨
2021-03-07 · 时刻开启娱乐模式,娱乐众生
奈奈嗨嗨
采纳数:6 获赞数:25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诸葛亮生前一直坚持带兵北伐,他的真实目的有三个,①为报先帝,以完遗愿。②不攻曹魏,蜀汉必亡。③北伐中原,转移矛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odongae86
2021-03-09 · 对历史很感兴趣,。。。。
aodongae86
采纳数:10 获赞数:59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首先诸葛亮北伐是为了集权,通过北伐,诸葛亮将李严的权力都剥夺了。其次是将蜀汉的内部矛盾,通过战争转移到曹魏。最后蜀汉的立国之本是兴复汉室,而曹魏就是那个篡权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