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方法是这样的

 我来答
八卦达人17
2022-07-10 · TA获得超过596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1万
展开全部
开始读书17个月,最近才总算梳理出了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

昨天领读人内训拆书,小组讨论读书方法的时候,小伙伴推荐我来分享,认为我的读书方法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事实上也是最近才找到了我觉得自己用的比较顺手的一套方法,主要是针对工具书,小说类的我一般都是带着让思维放松一下的心情去读的,所以工具书和文学书我会抱着不一样的目的去阅读。

先说说读书用到的工具:记号笔、自动笔或者铅笔、便签纸。

用到的软件有:Mindmaster、印象笔记

我会在每次看工具书之前,准备好记号笔、自动笔和便签纸这三样东西。

《掌控习惯》的第三条定律“让它简便易行”里就说道,要减少习惯培养过程中的阻力。对于读书的过程来说,当你想要标注自己特别有共鸣的句子,手边却没有工具,那就需要中断阅读的状态去找工具;如果你需要用便利贴却发现没有,又需要中断去寻找便利贴……反复打断自己的读书状态去寻找工具,实际上就是增加了阅读过程中的“阻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开始就准备好你需要的工具,然后一旦开始读书就坚持到底,不仅习惯能养成,还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注意力。

就我平时看书习惯用到的工具就是记号笔和自动笔(当然用铅笔也是没问题的),而便利贴是我最近新增加的工具。所以每次在看书之前我都会准备好这三样东西。

记号笔的用处是用来划出看书过程中我很有共鸣的那些文字或者段落。这样在整理摘记,或者是回顾的时候都可以重点回顾,并且可以思考“为什么看的时候会画出这句句子呢?”“我当时是怎么思考的呢?”之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挖掘内心的想法才有可能触及到最本质的问题。

有一些特别有感想和共鸣的内容,我会直接用自动笔把想法写在边上,防止错过自己的灵感。对于这些标注在书上的想法,写完之后我会用印象笔记拍照分类留存,并设置相应的标签,以便日后方便查找。

自动笔的第二个用处是帮助我快速阅读。

以前我有一种认知,就是觉得“指读”非常的没有效率、降低阅读速度,身边也经常会碰到大人告诫孩子不要“指读”,认为这会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这种观念在我阅读了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之后就被颠覆了。

指读通常被认为是降低阅读速度的行为,但实际上指读能够提高我们的专注度,并且让我们聚焦在指的地方。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体验:不指读的时候,眼睛明明在看开头一行,但忍不住眼睛就滑到到了最后一行去了,瞟完了又回到顶上重新开始看,如此反复,实际上这样的读书效率并没有提高多少。

东尼博赞的《快读阅读》这本书里提到,如果手指移动降低了阅读速度,为了保持焦点和集中注意力,符合逻辑的反应应该是提高手指的移动速度。

“指读”能够引导我们的眼睛视线,让我们保持专注度,比起来来回回反复看,通过工具引导视线能减少回看的次数,如果能够提高指引的速度,看书的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放弃内心的朗读声。我如果不用“指读”的话,就会在内心朗读文本,读的速度是无法跟上视线的速度的,所以想要加快阅读速度,放弃内心的朗读声音,把“看书”这件事交给我们的眼睛。

自动笔的第三个用处就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圈出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包括承上启下的内容词汇,也会有一些专有名词,比如说“二八定律”“红皇后效应”“狄德罗效应”“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等,在回顾整理的时候会在提到这个名词的那一页上贴上标签贴、做上记号,方便查找。

最后是便利贴。

我每天都会有两个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在这半小时里会专心阅读不做其他事情,除非遇到需要写感想的地方,我会暂定计时器,等到写完感想继续倒计时之外,基本上是不会中断的。等到半小时阅读时间结束,我会利用15分钟时间,把看完的章节框架进行梳理,把本章节的重要内容整理在便利贴上。这时整理的时候重点看的就是我用自动笔圈出来的一些重点承上启下的那些关键词、以及梳理的黑字小标题。

这些整理出来的章节小框架就是为整本书看完以后整理思维导图提供帮助的。因为我发现自己如果整本书全部看完后整理思维导图,会有很多细节被忽略或者遗忘。但是如果当天读完就马上整理,印象会比较深刻,而且不容易遗忘。

在前两天第二遍重读的时候,我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读书步骤,就是每天写“读书日记”。

其实读书日记在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每天都会在印象笔记里写,但因为当时写的读书日记更多的偏向于感想(其实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整理当天阅读的框架,就算当天半小时看完,我也会有想不起来看了什么内容的情况),所以除了把阅读进度记下来之外,读书日记根本没有坚持下来,有感想会写,没有感想就干脆不写了。

这次的读书日记里不仅记录了阅读进度和阅读感想,另外又增加了一个“内容梳理”的板块,这可以属于一个内化的过程。

我会在这个版块里整理便利贴章节框架的更加具体的内容,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个深度的加工,有可能会调整书中的内容顺序,用我自己最舒服的理解方式进行整合和输出,也会加入我自身实践的案例,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的输出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需要整合自己的思考,所以当我写完连续4天的《掌控习惯》的读书日记,有一种虚脱了的感觉,但是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有了便利贴章节框架,和读书日记的整合,接下来一步的思维导图其实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因为已经有文字版的梳理了,用思维导图提炼书本框架会相对容易一些。

我一直认为思维导图其实更适合自己看,所以想要分享给别人的话,还需要进行一个加工,也就是我最近在学习的视觉笔记,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分享的形式,能让人一下子就了解重点。

我自认为目前的读书方法是比较丰满的了,有感性的整理,也有理性的整理。但是也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改进。

现在有很多的读书方法,借鉴有效的读书方法,纳入自己的阅读系统,不断进行尝试和改进,才最终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