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生活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 我来答
wxmao88
2017-04-1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xmao88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29716 获赞数:532691
截止目前,采纳数达到2.9万,采纳率达97%,已升至19级。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然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仍然只是嘴上喊得口号,研讨时谈的理论上的努力方向,现实中的教与学依然受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一、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重组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之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筛选、补充、整合、自主设计学习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自己身边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性,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房子的人字梁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动门上全出现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经验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周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识。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与妈妈逛商场时的发现。
《逛商场》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我们发现同样一件标价一百元的衣服,甲商场采取八折销售,乙商场则以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金券的方式促销,我和妈妈为买哪家的更便宜进行了讨论分析:甲商场商品打八折销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场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实际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场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呢!看来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创设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既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好奇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动作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常是硬套公式,至于面积计算到底有什么用处并不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给教室做窗帘为切入口,让学生测算一下需要多少布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有的开始动手测量窗户的大小,有的三五人一起讨论自己家里窗帘的样子,做窗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气氛十分热烈。教师适时引导:首先要测量出窗户的大小,其次要考虑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可用两幅窗帘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再让设想一致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小组,共同探讨,将讨论结果绘成图并计算出结果。一时间学生的讨论、争辩声不绝于耳,每一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开心自主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
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因而,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进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步测、目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量一量。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方法:将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立于旗杆旁,用卷尺分别量出木棍与旗杆的影长,再运用比例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我们还可以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努力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决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点。如何宗保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妈妈带我去参观了我们家正在装修的新居。下午放学后妈妈说:“宗宝,带你去新居参观、参观,好吗?”我迫不及待说:“好呀!”我们骑着摩托车前往目的地,到了新居,妈妈告诉我:“这是你的房间。”我说:“这房间多少平方米呢?”妈妈说:“你自己想办法找答案啦!”我灵机一动,于是向工人叔叔借了一把卷尺,我们一人一头量了一下,才知道长是5米,宽是3米,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总共有15个平方米。然后妈妈说:“今天就和你去挑选地砖,看看你的房间要多少块地砖?”我高兴地答应了。我们来到一间地砖商店,一位中年妇女来招呼我们,带我们去门市部参观,发现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地砖,有50厘米×50厘米、60厘米×60厘米、80厘米×80厘米,经过我精心挑选,要了60厘米×60厘米的一种米色地砖,妈妈说:“究竟要多少块呢?”我拿起计算器熟练地操作起来,用0.5米×0.5米,得出每块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是的0.36平方米,“要多少块呢?”我心想,我的房间是15平方米,应该用15平方米÷0.36平方米(这是包含除法), 显示器上出现了一长串数字,商是41.666••••••(循环小数),为了铺满房间地面必须采用进一法,至少买42块地砖。于是我大声地说:“共需要42块砖。”妈妈听了,连连夸赞我真聪明。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为学习数学服务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正在被教师们积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情
如在《求积的近似值》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求积的近似值,某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创设同学买水果的生活情境,伴着买水果的录像全班同学一起走进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梨每千克3.6元,张平同学买了4.76千克。2.让学生帮水果店老板算算张平同学应付多少钱?学生算出应付17.136,张平同学应付多少元?3.让学生上台付一付。学生找到17.13元,问为什么17.136元中的这个6付不出来?4.生小组讨论得出人民币的单位只学过元、角、分,分以下的单位还没学过,所以付不出来。5.提问:如果用角作单位,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教师,应该从生活的“真实”二字入手,从“自然”二字切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会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去思考。
上述案例中,教师虽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题材买水果引入教学,可谓源于生活。然而,从生活引入新课后,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的“为什么求积的近似值”却没有让学生举出生活的事例来解释,只是以分以下的单位没学过作答。其实“为什么要求积的近似值”?正是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小数乘法的计算,积可能是多位小数,但却不需要如此精确的多位小数。“求积的近似值”也就因生活的需要而呼之欲出了。如果教师稍作改进:“如果你是张平同学,你准备付多少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1.保留两位小数,付17.14元,这是标准答案;2.保留一位小数,付17.1元:这是联系生活的结果,因为生活中“分”已经离我们很远;3.保留整数,付17 元;这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样,“求积的近似值”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丰富起来,包含着浓浓的生活味。然后再进行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提升,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题目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灵活求取积的近似值。在计算钱的时候,如果不注明要求,通常保留两位小数。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悟得深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理
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加法估算,某教师利用本校现实的男、女生人数代替教材中的购买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等情境,“根据学校有男生394人,女生有307人,估算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的情境。学生饶有兴趣的探索出如下估算方法:有的认为394接近390,307接近310,全校大约有学生390+310=700(人),有的认为394接近400,307接近300,全校大约有学生400+300=700(人)。学生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教师感到很满意。
应该说教师对教材的再次加工,所创设的情境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然而细加琢磨,不难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生活化处理中,仅将生活情境狭隘的看成激趣的一种手段,追求的是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多种数学估算技能而已,而忽略了生活情境自身蕴涵的启思价值,未能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训练学生灵活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而这种根据现实情境灵活进行估算意识的丢失,与“算算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这一空泛化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除了激发学习兴趣之外还要努力追求教学情境的思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乐中思,思中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水平。上述案例中,如果将问题改成“全校学生外出参观,如果每人发一瓶矿泉水,学校应为学生准备大约多少瓶矿泉水?”这样更富有思考性。学生不仅学会估算技能,而且经过计算、讨论、比较、择优,在特定的情境中还发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的结果(700瓶)比实际需要的(701瓶)要少,每人一瓶不够发。因此应把两个加数看大一些进行估算比较实际,即把394看作400,307看作310,400+310=710,学校应准备710瓶矿泉水才够发。从而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考虑数学问题,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估算意识,提升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教学促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合适
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某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鸡腿、豆芽、黄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含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肉圆、大虾、白菜、豆腐、韭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的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红烧鸡、肉圆、白菜豆腐、生瓜),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从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教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生活性和数学性的关系。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教师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得值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学习氛围也洋溢着民主和平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种异化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象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现象,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揭示,导致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使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