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得四禅八定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乘阶段是“欲界定”。
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1 、小乘阶段
第一步:粗定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 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
2 、中乘阶段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如前所述,练功练到觉得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已也不复存在了,这叫“未到地定”。再进一步练,就进入“根本禅”了。根本禅又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4 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以及五枝。
( 1 )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计有: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十功德,即练功的 10 个步骤,计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1 )八触在初禅阶段,练功会出现八种感触或反应。
①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这没有关系。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随它自然地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去加力,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
②痒动以后就是痒,常常是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不要哭闹,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发痒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动活动,不然可就糟了。因为那样做,等于馒头没蒸熟,便把锅盖揭开了。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受,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不少人吃了这个亏。所以,出现痒的感觉绝不要管它。
③轻再进一步练,全身会出现轻的感觉,甚至有人慢慢地腾空起来,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这需要大脑高度的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练到轻这一步就不再往下训练了,常年不断地练这一步,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瑜伽功法中不是有个瑜伽飞行式吗?身轻了不要害怕,要始终保持不紧张,也不兴奋。
④重轻过后就进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来了,腰向下缩,这就是重。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可能由于自身磁场的加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使体重增加8 倍以上。出现重的感觉时,千万别紧张,不要加某种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则可能重得起不来,就定在那里了。你要把重的感觉当成练功的正常过程,出现感觉后,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
⑤凉重过后就出现凉,好象缺氧、缺血一样。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会出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运的气有意识地内收,一开始就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
⑥热凉过后就是暖,由发暖到发热,以至烧得不得了。练功练到发凉这一步,须先有思想准备,接下来练很快会发热,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象在火炉边烤一样。无论烧得多么厉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烧得身上沸腾起来,也不要害怕,一般说,三昧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异功能就可能出来。发烧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头部。若能把这个火引到肾脏和会阴穴,那就比较好了。如果头部发烧,可往小腹引,想着“丹田火炽”;如果有高血压,则应想着脚心,把火往涌泉穴引,往外面发,不要让它烧得太猛。凉过后发烧,这叫练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烧得太凶也不好,缓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识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涌泉穴,以及腰后面的两个肾脏。不过,烧得再凶也没有关系,这是龙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依然放松练功,就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
⑦涩在第六步发烧慢慢平息下来以后,会出现全身发涩的感触。这时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身上像捆着似的,很紧。全身到处象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是干涩的,很不滑溜。出现这种反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坚持慢慢的练功,缓慢的深长呼吸,就会由涩到滑,由不能动到动。
⑧滑到这一阶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很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摸,什么地方都能通过。因为这时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这是中乘初禅第一阶段的“八触”。
2 )十功德八触过后,就到了中乘初禅的第二阶段——“十功德”反应。
①空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来。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
②明再进一步练功就会出现“明”。身上、脑内一空,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脏图像可以显示出来,外面的图像也会显示出来。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
③定十功德的前三个步骤是:空、明、定,就是说,内外图像显示出来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不管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总是看那一个地方,看到外面一个人骑车,就老是看那个人。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这叫“一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越稳越好。
④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骑车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来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连把他口袋里装了几元钱也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要动脑筋。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当骑自行车的人骑得很快,你应想办法让他停下来。这时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⑤善心当把内、外景看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切不可老追着看。若别人有危险,你要注意发善心,就是说,不能欣赏所看到的内外景象,更不能试施搬运术,要用忏悔的方式对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现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远处一个人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对自已做过的错事,要痛加忏悔,这样,善心就出来了。
⑥柔软善心出来之后,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行为,包括你的“图像”出去,总觉得不应该再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出现了高雅的心情。练功练到一定阶段,人的禀性也会改变。到了“柔软”这一步,说话、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
⑦欢喜在“心性雅萌”之后再接着练功,会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高兴,好象对以前的事都明白了,这样就会出现喜心,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这一步,还应该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明白而就中断了。
⑧乐喜悦之后,继续练功,会出现欢乐的心情,真正进入快乐的状态。“妙悟”,就是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的。
⑨解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会把很多以前的贪婪、自负、悲观、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脱出来,把它们全部放出去。进入“解脱”阶段,就决心再也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会“神往安然”。一旦出现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别好,因而达到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
⑩境界相当即一心住在那很清净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应不乱”、“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这一阶段,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比如,“念应不乱”是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兑现。这是中乘初禅第二阶段的“十功德”。以上是初禅“八触十功德”的练功过程。
( 2 )二禅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功,就会陆续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其内容包括五枝,即“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些都是气功中的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觉枝、观枝。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的身体会自然感觉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断得也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感性增强了。第二枝:观枝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析别触得”的功能,即不仅感觉,还能分析你的感应,就好象看到了一样。二禅的这两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现得十分明显、准确。方法是加强练功。
( 3 )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悦”。进入喜枝阶段,自已对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内脏看得都比较清楚,这时,就会自然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 4 )四禅是指五枝中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动定”阶段。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入乐枝练功阶段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安稳,愉悦。这个时候练功,就会不怕别人干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个意念全部定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境界。可以长时间练功,而且对周围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飞过一个蚊虫,你也知道,不烦也不乱。这是第五枝。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根据这个要领来练: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能。这是释家禅的功法。
修证佛法的过程中还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现,不过人的敏感点不同,素质不同,出现的功能也就有差别。五眼,是指所谓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通常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神通都各有专精,也各有互通之处。
肉眼:这是最没有争议的一种眼睛,因为是物质的器官,由肌肉、血管、神经等所组织而成的器官,就是所谓的由父精母血所生成的肉眼凡胎啦。
天眼:肉眼在看著看著,但是心中会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直觉的认定所看到的不是一切,里面还有文章,还有奚翘。天眼功能强的人,此时,会在它两个肉眼之间(眉心轮、玄关)出现一个“屏幕”,西洋人称“心灵屏幕”(Spiritual Screen),密宗及道家称做“灵台”,出现了这个事物的真实图像。尽管各门各派的称呼有许多不同,但是“能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却是相同的。所以,就有人来说明“天眼”,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里面。即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
慧眼:天眼虽然厉害,但是只观察到现象,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清楚。有慧眼的人,能够看到事实的一个真相,不会被现象所迷惑。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也就是了解种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法眼:不仅能够看到现象,能够了解因果关系,甚至还有足够的能量来介入、改变、或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停止、或者改变方向等等。有法眼的人,他能够看穿一些物质世界的表象,穿透表象,撂住其纯能量的本质,再以本身的能量介入,在关键处予以适当的更改,整件事物再度呈现出来在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佛眼:有佛眼的人,是个已经放弃对肉体执著的人,也是个放弃对时间、空间、及所有人为概念执著的人,他已经融入天、融入地、融入整个自然,进入了整个存在,梵语讲就是「涅盘」。此时,物与我之间没有分际,人与我之间也没有分际,人与自然间更没有分际,他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他,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他,与自然合一了,天人合一了;他,已经融入自宇宙无始以来的这股能量,他是天地间的一股纯粹的意识能量,他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他是宇宙意识,他就是神,他就是佛,他就是梵天,他就是最高的,他也就是最终的。如此的一个人,就是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如来如去,也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只因为他全然充满在这个宇宙当中,他就是永恒。这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
他心通:就是他人(别人)心中在想什么,不必他说出口,有此神通的人就能够明了。这种神通是六大神通里面最容易发出来的,也是修行人最容易得到的。
天眼通:已经如前所述,有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如果持续加强,还能「看过去,知未来」,了解事物真相及因果关系;如果再加强,甚至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物质世界的状况……等等。
天耳通:就是能够听到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包括灵界。宿命通:得此神通的人呢,可以看清事情、人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尤其是人们的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功力高的话,还包括累世累劫以来的因果关系呢。
神足通:神足通应该指的是灵体的旅游吧,就是灵魂出窍,仅轻盈飘逸的灵体,才能够作日行千里的旅游而丝毫不觉得劳累。
漏尽通:就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意,达到无漏的境界。这个才是最究竟义!修行人仅到此,才是回到了家,才是终点。不然,还是在旅途中的过客而已。不再有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再有一切挂碍,也没有任何忧虑,一切都是俱足,一切都是圆满,一切都是达成。仅如此,才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才能真正了脱生死。这是最困难的一个神通,最难达到的,也是最后才达到的。
宣化上人开示: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停止,脉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清净本来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才是证果的境界。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切忌幻听幻视,走火入魔。德有多高,道有多高,有德者的之,无德者失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境界
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人认为此话是指贤圣因证无为而与凡俗有差别,但实际是指贤圣与贤圣之间在证悟上存在差别)。华严经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圣位菩萨与佛的修证境界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凡夫自然也是很难了知的,我们只能从一些经论中窥其大概。特别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所描述的修证层次,对我们而言完全如神话,对未入佛门者而言,简直就如妄想。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能的工作。
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能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能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当
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
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转下条回答)
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1 、小乘阶段
第一步:粗定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 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
2 、中乘阶段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如前所述,练功练到觉得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已也不复存在了,这叫“未到地定”。再进一步练,就进入“根本禅”了。根本禅又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4 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以及五枝。
( 1 )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计有: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十功德,即练功的 10 个步骤,计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1 )八触在初禅阶段,练功会出现八种感触或反应。
①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这没有关系。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随它自然地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去加力,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
②痒动以后就是痒,常常是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不要哭闹,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发痒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动活动,不然可就糟了。因为那样做,等于馒头没蒸熟,便把锅盖揭开了。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受,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不少人吃了这个亏。所以,出现痒的感觉绝不要管它。
③轻再进一步练,全身会出现轻的感觉,甚至有人慢慢地腾空起来,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这需要大脑高度的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练到轻这一步就不再往下训练了,常年不断地练这一步,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瑜伽功法中不是有个瑜伽飞行式吗?身轻了不要害怕,要始终保持不紧张,也不兴奋。
④重轻过后就进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来了,腰向下缩,这就是重。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可能由于自身磁场的加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使体重增加8 倍以上。出现重的感觉时,千万别紧张,不要加某种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则可能重得起不来,就定在那里了。你要把重的感觉当成练功的正常过程,出现感觉后,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
⑤凉重过后就出现凉,好象缺氧、缺血一样。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会出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运的气有意识地内收,一开始就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
⑥热凉过后就是暖,由发暖到发热,以至烧得不得了。练功练到发凉这一步,须先有思想准备,接下来练很快会发热,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象在火炉边烤一样。无论烧得多么厉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烧得身上沸腾起来,也不要害怕,一般说,三昧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异功能就可能出来。发烧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头部。若能把这个火引到肾脏和会阴穴,那就比较好了。如果头部发烧,可往小腹引,想着“丹田火炽”;如果有高血压,则应想着脚心,把火往涌泉穴引,往外面发,不要让它烧得太猛。凉过后发烧,这叫练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烧得太凶也不好,缓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识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涌泉穴,以及腰后面的两个肾脏。不过,烧得再凶也没有关系,这是龙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依然放松练功,就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
⑦涩在第六步发烧慢慢平息下来以后,会出现全身发涩的感触。这时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身上像捆着似的,很紧。全身到处象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是干涩的,很不滑溜。出现这种反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坚持慢慢的练功,缓慢的深长呼吸,就会由涩到滑,由不能动到动。
⑧滑到这一阶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很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摸,什么地方都能通过。因为这时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这是中乘初禅第一阶段的“八触”。
2 )十功德八触过后,就到了中乘初禅的第二阶段——“十功德”反应。
①空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来。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
②明再进一步练功就会出现“明”。身上、脑内一空,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脏图像可以显示出来,外面的图像也会显示出来。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
③定十功德的前三个步骤是:空、明、定,就是说,内外图像显示出来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不管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总是看那一个地方,看到外面一个人骑车,就老是看那个人。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这叫“一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越稳越好。
④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骑车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来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连把他口袋里装了几元钱也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要动脑筋。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当骑自行车的人骑得很快,你应想办法让他停下来。这时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⑤善心当把内、外景看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切不可老追着看。若别人有危险,你要注意发善心,就是说,不能欣赏所看到的内外景象,更不能试施搬运术,要用忏悔的方式对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现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远处一个人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对自已做过的错事,要痛加忏悔,这样,善心就出来了。
⑥柔软善心出来之后,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行为,包括你的“图像”出去,总觉得不应该再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出现了高雅的心情。练功练到一定阶段,人的禀性也会改变。到了“柔软”这一步,说话、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
⑦欢喜在“心性雅萌”之后再接着练功,会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高兴,好象对以前的事都明白了,这样就会出现喜心,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这一步,还应该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明白而就中断了。
⑧乐喜悦之后,继续练功,会出现欢乐的心情,真正进入快乐的状态。“妙悟”,就是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的。
⑨解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会把很多以前的贪婪、自负、悲观、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脱出来,把它们全部放出去。进入“解脱”阶段,就决心再也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会“神往安然”。一旦出现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别好,因而达到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
⑩境界相当即一心住在那很清净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应不乱”、“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这一阶段,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比如,“念应不乱”是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兑现。这是中乘初禅第二阶段的“十功德”。以上是初禅“八触十功德”的练功过程。
( 2 )二禅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功,就会陆续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其内容包括五枝,即“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些都是气功中的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觉枝、观枝。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的身体会自然感觉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断得也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感性增强了。第二枝:观枝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析别触得”的功能,即不仅感觉,还能分析你的感应,就好象看到了一样。二禅的这两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现得十分明显、准确。方法是加强练功。
( 3 )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悦”。进入喜枝阶段,自已对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内脏看得都比较清楚,这时,就会自然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 4 )四禅是指五枝中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动定”阶段。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入乐枝练功阶段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安稳,愉悦。这个时候练功,就会不怕别人干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个意念全部定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境界。可以长时间练功,而且对周围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飞过一个蚊虫,你也知道,不烦也不乱。这是第五枝。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根据这个要领来练: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能。这是释家禅的功法。
修证佛法的过程中还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现,不过人的敏感点不同,素质不同,出现的功能也就有差别。五眼,是指所谓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通常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神通都各有专精,也各有互通之处。
肉眼:这是最没有争议的一种眼睛,因为是物质的器官,由肌肉、血管、神经等所组织而成的器官,就是所谓的由父精母血所生成的肉眼凡胎啦。
天眼:肉眼在看著看著,但是心中会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直觉的认定所看到的不是一切,里面还有文章,还有奚翘。天眼功能强的人,此时,会在它两个肉眼之间(眉心轮、玄关)出现一个“屏幕”,西洋人称“心灵屏幕”(Spiritual Screen),密宗及道家称做“灵台”,出现了这个事物的真实图像。尽管各门各派的称呼有许多不同,但是“能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却是相同的。所以,就有人来说明“天眼”,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里面。即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
慧眼:天眼虽然厉害,但是只观察到现象,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清楚。有慧眼的人,能够看到事实的一个真相,不会被现象所迷惑。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也就是了解种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法眼:不仅能够看到现象,能够了解因果关系,甚至还有足够的能量来介入、改变、或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停止、或者改变方向等等。有法眼的人,他能够看穿一些物质世界的表象,穿透表象,撂住其纯能量的本质,再以本身的能量介入,在关键处予以适当的更改,整件事物再度呈现出来在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佛眼:有佛眼的人,是个已经放弃对肉体执著的人,也是个放弃对时间、空间、及所有人为概念执著的人,他已经融入天、融入地、融入整个自然,进入了整个存在,梵语讲就是「涅盘」。此时,物与我之间没有分际,人与我之间也没有分际,人与自然间更没有分际,他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他,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他,与自然合一了,天人合一了;他,已经融入自宇宙无始以来的这股能量,他是天地间的一股纯粹的意识能量,他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他是宇宙意识,他就是神,他就是佛,他就是梵天,他就是最高的,他也就是最终的。如此的一个人,就是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如来如去,也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只因为他全然充满在这个宇宙当中,他就是永恒。这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
他心通:就是他人(别人)心中在想什么,不必他说出口,有此神通的人就能够明了。这种神通是六大神通里面最容易发出来的,也是修行人最容易得到的。
天眼通:已经如前所述,有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如果持续加强,还能「看过去,知未来」,了解事物真相及因果关系;如果再加强,甚至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物质世界的状况……等等。
天耳通:就是能够听到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包括灵界。宿命通:得此神通的人呢,可以看清事情、人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尤其是人们的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功力高的话,还包括累世累劫以来的因果关系呢。
神足通:神足通应该指的是灵体的旅游吧,就是灵魂出窍,仅轻盈飘逸的灵体,才能够作日行千里的旅游而丝毫不觉得劳累。
漏尽通:就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意,达到无漏的境界。这个才是最究竟义!修行人仅到此,才是回到了家,才是终点。不然,还是在旅途中的过客而已。不再有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再有一切挂碍,也没有任何忧虑,一切都是俱足,一切都是圆满,一切都是达成。仅如此,才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才能真正了脱生死。这是最困难的一个神通,最难达到的,也是最后才达到的。
宣化上人开示:坐禅,坐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远无其物的时候,就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得到真功夫,怎样了不起。或者坐一个钟头,或者坐十个钟头,或者能坐一个月,甚至能坐十个月,这不过是功夫有点相应的现象,得到一点轻安的境界而已。经过轻安境界之后,继续参禅,便到初禅的境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所喜欢的境界。在离生喜乐地打坐时,很快入定,在定中,呼吸停止,不入不出,不来不去。好像乌龟在冬季的时节,把头缩回壳内,外边停止呼吸,可是内部呼吸活动起来,这是冬眠现象。参禅人,在定中停止呼吸,出定时,照常呼吸。各位注意,如果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不可打妄想:‘哦!没有呼吸啦!’这个妄念一生,马上恢复呼吸,不可不慎;否则,失去机会,必须再重来。由初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二禅天的境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就是常在定中生出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无法形容,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在定生喜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要注意:停止不是断绝,出定时,又恢复正常。由二禅天精进修禅定,进入三禅天的境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粗的欢喜,尚有细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在离喜妙乐地坐禅时,在定中不但呼吸和脉搏停止,而且心念也停止,真像死人一样。这时念停止了,没有一切妄想。呼吸停止,血液没有氧气,停止循环,所以心脏不活动,没有脉搏。这时,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譬如呼吸是风,脉搏是浪,心念是水。没有风,就无浪,水自然平静,所谓‘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形,在定中是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死亡的断气。可以随时随地恢复呼吸和脉搏的正常活动。由三禅天精进禅定,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就是舍去三禅的妙乐,心念清净。气停止,脉停止,念停止,而且也舍了,这时清净本来妙真如性现前。这种境界,不可认为了不起,这不过是四禅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证果的现象,仍然是凡夫地位。因为还没有断欲,如果勇猛精进,修外道邪定,则进入无想天,受快乐的境界。修正定正受,则进入五不还天,这才是证果的境界。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涅槃。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者是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罗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切忌幻听幻视,走火入魔。德有多高,道有多高,有德者的之,无德者失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境界
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人认为此话是指贤圣因证无为而与凡俗有差别,但实际是指贤圣与贤圣之间在证悟上存在差别)。华严经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圣位菩萨与佛的修证境界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凡夫自然也是很难了知的,我们只能从一些经论中窥其大概。特别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所描述的修证层次,对我们而言完全如神话,对未入佛门者而言,简直就如妄想。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能的工作。
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能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能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当
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
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转下条回答)
展开全部
阿难!一切众生,进食甘甜的食物就能生存,进食有毒的食物便会死亡,所以一切众生,要求证诸佛的三摩地,就应当断绝世间的葱蒜韭薤(音xie,山葱)兴渠(洋葱)这五种辛菜,因为这五种辛菜虽然无毒,但熟食能引发淫欲之心,生食能助长嗔怒忿恨之念,因此世界上食辛之人,即使能够宣说十二部的一切经典,十方的天仙也都嫌他臭秽,全都与他远离,那些恶鬼却因为他吃了五辛之食,都来舐吻他的口唇,因而常常与鬼为伍,福德一天天的减少,豪无利益之事不断增长,像这样进食五辛之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以及十方善神都不来守护,大力魔王便有机可乘,变作佛的形貌为他说法,不是毁犯他的禁戒,就是称赞淫欲、嗔怒和愚痴,命终之后自然成为魔王的眷属,魔福享尽便堕入无间地狱。所以阿难!修证菩提正觉之人应当永远断食五辛,这就是第一个增进修行的渐次。
什么是颠倒的正性呢?阿难!那些要证入三摩地的众生,必须先要严格持守清净的戒律,永断绝淫欲之心,不饮酒,不吃肉,食用的干净食物要经过火的烹煮,不能生吃。阿难!如果修行人不断除淫欲以及杀生之心,想要超出三界之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把淫欲之事看作是毒蛇,视同冤家、盗贼。首先要守持声闻乘的四弃(杀盗淫妄,犯此者众弃不与共住,故名为四弃)、八弃(在四弃之外,加上触入覆随四弃,就是比丘尼所守的八弃)之戒,执持身体坚守不犯,然后再行持菩萨乘的清净律仪,最终使犯戒之心也不生起,严持禁戒如果能够这样成就,那么在此世间就永远没有了相生相杀的恶业,偷窃劫盗之事不再造作,也就没有了相互间债务的负累,无须在世间偿还宿债,这样的清净人修证三摩地时,以父母所生的肉身而不需要有天眼,自然就可以观见十方所有世界,亲见一切诸佛而听闻佛法,亲自领承佛的圣旨,有大神通遨游十方所有世界,宿世以来舍身受命之事都能清净观见,永远不会再堕入艰险之途,这就是第二个增进修行的渐次。
什么是颠倒的现业呢?阿难!能够这样清净持守禁戒的人,心中没有了贪淫之念,于外界的六尘也不再奔流放逸,因为没有了流逸之心,而自然旋归于自性的本元,既然不再攀缘尘境,六根没有了所对的现象,便逆反奔放之流,全都返还为纯一的真性,不再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的分别,十方世界皎然洞彻、清净无碍,就象在琉璃中悬挂着明月,身心畅快怡然,妙明圆满、身心一如,得大安乐(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只能隐忍于心的安乐称为大安隐),一切如来微密、圆满、清净、妙明的真性,全部显现其中,此人即刻获证无生法忍,由此再渐加修证,随他所显发的行持而安立圣位,这就是第三个增进修行的渐次。
什么是颠倒的正性呢?阿难!那些要证入三摩地的众生,必须先要严格持守清净的戒律,永断绝淫欲之心,不饮酒,不吃肉,食用的干净食物要经过火的烹煮,不能生吃。阿难!如果修行人不断除淫欲以及杀生之心,想要超出三界之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把淫欲之事看作是毒蛇,视同冤家、盗贼。首先要守持声闻乘的四弃(杀盗淫妄,犯此者众弃不与共住,故名为四弃)、八弃(在四弃之外,加上触入覆随四弃,就是比丘尼所守的八弃)之戒,执持身体坚守不犯,然后再行持菩萨乘的清净律仪,最终使犯戒之心也不生起,严持禁戒如果能够这样成就,那么在此世间就永远没有了相生相杀的恶业,偷窃劫盗之事不再造作,也就没有了相互间债务的负累,无须在世间偿还宿债,这样的清净人修证三摩地时,以父母所生的肉身而不需要有天眼,自然就可以观见十方所有世界,亲见一切诸佛而听闻佛法,亲自领承佛的圣旨,有大神通遨游十方所有世界,宿世以来舍身受命之事都能清净观见,永远不会再堕入艰险之途,这就是第二个增进修行的渐次。
什么是颠倒的现业呢?阿难!能够这样清净持守禁戒的人,心中没有了贪淫之念,于外界的六尘也不再奔流放逸,因为没有了流逸之心,而自然旋归于自性的本元,既然不再攀缘尘境,六根没有了所对的现象,便逆反奔放之流,全都返还为纯一的真性,不再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的分别,十方世界皎然洞彻、清净无碍,就象在琉璃中悬挂着明月,身心畅快怡然,妙明圆满、身心一如,得大安乐(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只能隐忍于心的安乐称为大安隐),一切如来微密、圆满、清净、妙明的真性,全部显现其中,此人即刻获证无生法忍,由此再渐加修证,随他所显发的行持而安立圣位,这就是第三个增进修行的渐次。
参考资料: 《楞严经》语译--法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四禅】
(一)梵语catva^ri dhya^na^ni,巴利语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八定】
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从以上术语看,我们普通人不下一番苦功夫,一时之间要修到四禅八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又让我们重新鼓起了精进修行的信念
(一)梵语catva^ri dhya^na^ni,巴利语catta^ri jha^na^ni。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八定】
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从以上术语看,我们普通人不下一番苦功夫,一时之间要修到四禅八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又让我们重新鼓起了精进修行的信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找一个有化身的师父给自己先开光,然后按师父教的方法做。没有化身师父保护很容易走火入魔。 真正的大师父直接帮你超越四禅八定,见性成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选择一个法门,然后持之以恒。要想快,则需以智慧和福报为助力,智慧需要多读多思维佛学典籍来获得——最好从当代高僧大德的书籍读起,大白话,文义深入浅出,又切合当下时代;福报则得多行仁善——这个不一定要花多少钱,比如施食,只需水和米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