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去酒馆吃饭,都是2斤牛肉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按明朝的2斤,相当于今天的1.2公斤,也就是2.4斤,的确不少。顿顿都吃那么多肉类消化系统肯定受不了,但作者这么写是有原因的。
按我的理解,有两个原因:
古人打牙祭次数少,肚子里面没有油水,不容易吃饱,饱足感不能按现代社会人的饭量考虑,家里有经历过建国时代的老人都会告诉你,年轻的时候一顿饭能吃十几个馒头,现在吃不了这么多了云云,就是这个道理,江湖儿女偶尔下次馆子,也得往死里吃才吃得饱。
古代人经常用饭量来衡量壮士的武力值,虽然吃得多的不一定是好汉,但是只要是好汉在文学作品以及历史记载中一定是食量惊人的。比如鸿门宴中的樊哙,闯入宴会现场,生吃一条猪大腿,受到项羽的喜爱,比如战国时代的名将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宝刀未老,向国君的使者展示自己一顿饭能够吃一斗米、十斤肉,意思是自己还能打。施耐庵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人物的饭量也得比常人多,才符合当时的读者对练武好汉的认知,如果武松像现代人一样,进酒馆点白酒二两、花生米一碟、拌三丝一小碗,读者会耻笑说这算个屁的好汉,还没俺吃得多。
2018-05-14
展开全部
这就跟为什么餐馆服务员都叫小二一样。^_^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