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 我来答
吃瓜小能手17
2022-07-07 · TA获得超过61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在家庭教育被疯狂促销的时代,在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这个观点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会觉得耳目一新,可能养育了多个孩子的父母还会发自内心的去认同。

缘起,令人困惑的观察。移民家庭的孩子,在父母不会讲英语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在一两年内通过和伙伴们玩耍讲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英国上层社会对男孩的抚养方式,孩子出生前八年,有保姆和家庭教师陪伴,父母很少陪伴,八岁以后,送到封闭贵族学校,从学校毕业后,这些男孩拥有了上层人的言谈举止,和自己的父亲很像。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进行学习,尤其是观察和模仿同性的家长,在一些社会里,孩子是禁止模仿家长的。教养假设是基于欧美中产阶级家庭,是文化的产物。

质疑教养假设的证据:教养假设是基于相关性研究,做实验时,要先操纵或控制一个变量,观察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由于社会化研究者不能控制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他们没有做真正的实验。相反,他们利用了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性,让其他变量自行发生变化,然后系统地收集数据,试图发现其他变量的变化。

教养孩子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做的事情。社会化研究者有兴趣研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忽视了孩子对父母也会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从小被分离的同卵双生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对童年生活的描述惊人的一致,一致认为他们从养父母那儿得到了同样多的爱。虽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记忆系统的工作方式相同,快乐的双生子对童年有着快乐的记忆,阴郁的双生子只记得小时候的明枪暗箭。

研究也发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更相似,在人格特质方面,基因相同的人更相似,不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孩子产生好的教养方式。

父母个性有一部分是可以遗传给孩子的,如果父母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那么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倍受其害,因为他们既遗传了父母不利的基因,又受到糟糕的家庭生活的影响。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没有出息,人们通常会认为是糟糕的家庭生活导致的,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不够好。

父母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研究表明,婴儿与生俱来就知道:在某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情境。一位研究者也说:“蹒跚学步的幼儿在家里和托儿所的行为有系统性的差别。” 社会化研究者明确、不可争辩地证明了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但前提是孩子在家长面前,或在与家长相关的情境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的本性倾向于将人群分类,婴儿天生就有把世界分成“我们”和“他们”的倾向。

小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一个社会类别。然后,他们开始学习这个社会类别中其他成员的行为方式。因为从很小开始,孩子学会依据群体其他“像我”的成员的行为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阿里纳·艾布尔-艾伯斯菲尔观察到:“正是在游戏群体里,孩子才得以真正地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群体中。”发展心理学家利恩·伯奇(Leann Birch)注意到,学龄前的儿童异常挑食,父母没法哄他们吃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父母对小孩子的游说、说服毫无用处。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跟喜欢吃这种食物的孩子坐在一起,让所有的孩子一起吃。

有证据显示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研究学龄儿童友谊的长期效应和被同伴接受或排斥长期效应的研究者发现,被同伴接受或排斥与成年之后“终生生活状况调节”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学校有没有朋友却没有什么影响。在童年中期,孩子们开始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多好看、跑得多快、有多聪明等。他们主要通过与同一社会类别中的人,也就是与其他“像我一样的人”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答案。儿童中期是孩子角色模式化的重要时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的角色是他们自行选择的,有的是其他人强加给他们的。无论是什么情形,一旦角色选定之后,角色特征往往会被放大。滑稽可笑的孩子变得更加滑稽可笑,聪明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幽默和智力变成他们的专长了。心理学家把它叫做“马太效应”,取自《圣经·新约》上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

群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几年是童年时代中期,从六岁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社会中的孩子(有大量的同伴)与同性别孩子一起度过了许多闲暇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社会化了,他们不仅作为孩子,而且作为女孩或男孩,相互社会化,自我社会化。

作者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使他们采取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行为。

感悟: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孩子的教养依赖于父母,家庭塑造孩子,所以成为妈妈以后,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生怕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影响了孩子的向上生长。看到这本书后,内心释然,孩子的成长是多重因素促成,有父母,有基因,还有同龄人,是极其复杂和微妙的,过分的强调其中之一,都是不合适的。父母的付出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明天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为人父母要学会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放轻松一点。把孩子看做普通的一员,孩子的成长自有她内在的规律,不要试图加速他的成长,让他错过和同龄人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尽量少搬家,居住在好一点的社区,给孩子多一点玩耍时光,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条件允许,给孩子配备学区房,学区房的价值不只是学校好,更多的是同学的影响和同化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